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有二:一是给未来的工程师打下必要的、较宽的学科基础,知识面要宽,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二是要让工科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分析工程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项任务仅靠在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是不能完成的,大力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新世纪工科院校培养工程专门人才所必然采取的措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工程综合教育的道路和桥梁,也是现代包装工程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结合郑州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探讨新时期包装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文试图对国内、 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 以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有所促进, 进而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1992—2016年第一申请人为企业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据,通过手动整理申请人类别信息,构建合作研发模式指标,分析企业合作研发以及不同合作研发模式对企业高质量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企业合作研发并不能提高企业创新质量;但将合作研发区分为不同模式后,产学研合作相比其他合作模式产生的专利被引数量更高,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成果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替换被解释变量,以及增加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保持稳健。机制分析显示,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机制是更高水平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质量,而与其他合作研发模式相比,产学研合作对信息共享的促进作用更大,因而能够显著提高合作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揭示了产学研合作为何能够更好地促进信息共享,产学研合作中合作主体之间较弱的竞争关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技术的较强初创性和基础性特征均有利于提高合作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本文的研究发现揭示了产学研合作对企业高质量创新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如何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应加大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健全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聚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科研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与行业深度融合、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专业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组建,标志着我国新的电力监管体制构建工作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在电力监管体制建设方面,电监会目前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制定完善的“电力监管规制体系”;二是构建完善的“电力监管组织体系”。一、制定完善的“电力监管规制体系”电力监管规制体系是电力法规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力法规体系是电力监管工作的法律依据。首先要“有法可依”,才能“依法监管”。现行的《电力法》和三个条例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与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都已很不适应,亟需修改。同时,亟需制定《电力监管…  相似文献   

7.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位嘉宾与中国同行汇聚北京,探讨包装行业的科技、环保、合作、发展等共同关心的话题。这对促进世界包装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世界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位参加世界包装大会的代表说得好:中国“包装”世界,世界“包装”中国。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包装产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开展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等各类活动,以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合理配  相似文献   

9.
在技术创新上升为科技创新后,企业不只是成为采用新技术的主体,还会主动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体系中,成为孵化高新技术的一个主体。其前提是企业经营者不仅成为企业家,更是成为科技企业家。科技企业家既具有企业家素质,又具备科技素养。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背景下,企业进入科学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阶段,体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企业家。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技术创新不仅以市场为导向,还需要以新的科学发现为导向。科技企业家对这两个方面都要进行导向。科技企业家的成长需要适合的体制机制,按照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生态培育科技企业家队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实施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纲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建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保障。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则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和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在开展电力行业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中,按照国家电监会、商务部和国资委的部署和要求,稳步推进,并认真处理好四个关系,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浦东新区一个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在新区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融资困难,技术向产业转化能力较弱,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产业链发展不完整,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区域创新体系中也存在中介服务的水平有待提高,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商务成本过高,政府政策不够到位等问题;提出应该采取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担保机制和风险投资体系及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模式的探讨已经可以上升到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有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国有企业只有建设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客户需求及企业发展需要,提出国家管网集团基于全国“一张网”,实施LNG物流运输领域的产业链一体化战略,建设LNG“大物流”运营体系。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方面,注重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拓展进口LNG船舶运输、LNG罐箱运输、内贸小型船舶运输及加注等业务,形成完整的LNG物流产业链基本架构;在产业链横向一体化方面,试点实施“共享股东”的合作模式,将LNG上游资源方、贸易方等发展为“共享股东”,实现强强联合。国家管网集团建设LNG“大物流”运营体系符合行业监管要求,可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建议前期与国内优质船舶运营公司以长协租赁和投资造船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合作;同时探索与有运输需求的客户进行深度合作,确保LNG船舶运输市场需求稳定。  相似文献   

16.
<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作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  相似文献   

17.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我们党在十七大上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为了积极响应我国政府的号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各省市各行业纷纷成立,不断开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钟毅 《中国包装工业》2011,(2):42+44-42,44
企业如何选择适合的产品包装,不仅是制造商之间的事,也是物流企业的事,更重要的还是国家包装研究和管理的事,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包装材料的选用和开发,包装的导向、标准的制定、科学和环保以及回收物流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建“高效、低耗、环保、准确、快速”的物流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切实提高机械工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引进技术的方式问题。调查表明,现有以许可证贸易为主要方式引进的技术项目,在技术上基本没有创新和发展;而宝钢建设中采用对外合作生产方式引进技术的成功实践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招标采购是一种国际惯例。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国内采购法”,允许国内具备条件的企业与国外公司联合投标,合作设计、合作生产,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九五”期间机械行业要紧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集中力量打好产品质量翻身、组织结构优化、开发能力提高“三大战役”,这是振…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模式自被提出便备受关注,这个“高大上”的模式为专业知识与企业技能需求牵了“红线”。名字虽热,模式虽火,但在近几年纺织行业的产学研合作中,却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企业的积极性不够,有点煞了产学研的大好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