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潜山等难采油气藏逐渐成为主力接替区块,常规直井、水平井技术难以经济有效开发这类油气藏.分支水平井技术可实现一个井对应对多个地下井眼,增加储层裸露面积,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储层的动用程度.通过对潜山等难采区块的精细地质分析,开展安全钻井技术、潜山分支及鱼骨井钻完井技术、储层保护技术等深入研究,形成一套适合潜山等低渗油气藏开发的综合配套技术,实现难采区决的经济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油气田开发的实践表明,水平井技术是开发薄储层、低渗透油气藏的最佳方式。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具备典型的低渗透特性,气井的单井产量普遍偏低,难以形成有效开发。该气田有2000多亿立方米储量中属于这类难动用储藏。  相似文献   

3.
参照影响低渗油气田高效开发的各种因素,对钻井技术进行系统了研究,形成了以提高泄流面积为核心技术的径向钻孔、五级分支井、鱼骨状水平井、旋转导向钻井等钻井技术;以提高钻井效率为主的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技术和钻头优化设计;以保护低渗砂岩储层为核心技术的新型生物酶完井液、新型防水锁无黏土钻井液、有机盐可降解钻井完井液等,以低渗油气田完井为关键技术核心的低渗油气藏水平井提高固井质量关键技术和低渗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完井技术;以上钻井技术通过在低渗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可表明,针对不同储层开发相应的钻井技术对我国低渗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以及实现能源战略储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辽河油田利用水平井技术,重新开发长期处于濒临停产的低速低效油田—新海27块的二次开发试验及推广应用过程。该区块属于层边底水构造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通过采取水平井高效注汽、合理的机泵配套举升工艺技术、电热杆加热降黏、水平井堵水和酸化解堵等方式,以及控制生产压差等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底水锥进和产层出砂,降低了区块的综合含水,提高了油田采油速度,改善了开发效果,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非常规油气藏资源丰度低、低孔、低渗、产量低,勘探开发的难度较大,需要特殊的工程技术。长井段水平井和分段压裂技术是非常规储层核心开发技术。为加快推进非常规油藏的勘探开发,中原油田开发高温低伤害水平井压裂液,研究优化设计技术,引进多层压裂完井体系。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行提供压裂材料的致密油藏水平井,在1 300m水平段、压裂11段,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南海东部油田陆丰某油气藏属于深层岩性圈闭油气藏,也属于边水油气藏,经过多年的开发,剩余油分布存在不确定性,在调整井水平井钻进过程中存在钻进风险。随钻核磁共振技术能提前预测储层岩性、能准确识别储层流体性质,在南海东部LFX-X-H1井深层水平井地质导向中应用时,成功指导现场随钻过程中的井身轨迹调整,提高了钻井效率,实现了油田增产。  相似文献   

7.
针对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厚度大、物性差、储量动用率低、采收率低的问题,采用长井段水平井分段压裂开发方式,最大程度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针对纵向多层水平井的部署,通过压裂裂缝立体缝网优化,既实现对储量控制的最大化,又降低压裂裂缝窜通风险。  相似文献   

8.
截止到3月16日,年初投产的辽河油田边台潜山二次开发先导试验井组2口开发水平井.日产原油达到8t。同时,在牛心坨潜山正钻的2口鱼骨井也见到良好油气显示。这是辽河油田在特殊岩性油气藏二次开发研究中取得的又一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非常规、非均质、难动用、难开发的边际油气田被称为低渗透油气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渗透在一块海绵里的石油,轻轻一挤就可以出来,但如果渗透在砖头里就不容易挤出来,砖头与海绵相比,就是低渗透。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作为反映渗透率的基本单位,"毫达西"数  相似文献   

10.
张蓓 《化工管理》2015,(2):68-70
水平井技术在国内油田开发生产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由于水平井生产井段长、生产压差小、泄油面积大、驱替速度均匀等优点,在非常规油气藏的开采上有着直井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旨在对水平井在稠油油藏,薄层油藏,低渗透油藏以及边底水油藏的生产效果及适应性进行分析,为水平井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长庆油田已开发的低渗透油藏增产稳产问题,通过大量研究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以缝内转向压裂为主导的特低渗透油田增产稳产工艺的基本技术规范做法及其增产增注效果质量控制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庆特低渗油藏压裂稳产工艺技术集约化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石炭系火山岩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钻井难题,结合2007~2008年新疆油田欠平衡钻井取得的成果,提出在石炭系火山岩地层采用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技术,能有效利用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技术优势解决石炭系火山岩气藏地层采用常规钻井技术出现的井漏、储层保护难度大、机械钻速低、井控风险大等开发难题,并针对石炭系火山岩地质特征提出相应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砂岩气藏,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复杂,具有明显压敏特征;目前气井采用控制产量和放压生产2种方式,其动态特征差别较大,对压敏条件下气体渗流机理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认识不清,2种生产方式对气井开采效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价。在岩心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储层压力敏感性评价,建立压敏条件下气井渗流方程,定量评价压敏条件下气井产能特征,并结合实际动态资料,修正渗透率压敏参数,分析预测气井开发后期生产动态,量化对比不同生产方式下压敏对气井开采效果的影响,优化配产,提升气田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4.
绥靖油田杨19区块延9油藏东部具有埋藏浅,砂层厚,岩性单一,边底水有限的特征,是以构造为主的岩性—构造油藏。前期利用自然能量开发,地层能量下降迅速,为了实现油田稳产、高产,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自2009年9月起对油藏进行注水开发,开发过程不断探索、不断精细注采调整,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并在调整过程总结了一些经验,对西部油藏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安塞油田浅层的一口水平井自2012年11月投产至2013年4月一直含水100%这一特征,从油藏地质和井下工艺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对出水的原因、类型和找水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水平井的出水部位,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方案,采取堵水试验,并通过现场作业验证,获得成功,为浅层水平井开发和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苏里格致密气藏沉积特征与储层岩石类别进行分析,建立致密气藏不同岩石类型成岩与成藏模式,阐述了地层水分布与储层岩石类型的关系。指出,致密气藏储层岩石类型、天然气运移距离及构造对致密气藏地层水分布控制作用明显,岩屑砂岩"致密期"早于天然气大规模成藏期是致密储层地层水无统一气水界面、呈孤立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深层致密凝析气藏分布广,应用常规压裂技术动用难度大、开发效果差,多层段压裂是动用该类储层的核心技术。为推动致密油凝析气藏开发,研究优化设计、储层保护技术,引进多段压裂完井体系。应用该体系在长井段水平井分段压裂获得成功,并拓展应用于直井,改变了逐层压裂的开发模式,实现了深层致密凝析气藏的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18.
在对胜利油田滨二块砂二段油藏的地质特征、注采井网、开发现状进行精细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单元双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套技术先进的双低治理方案,采用“增量法”进行经济评价表明,该方案不仅技术可行,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是低产老油田恢复能力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9.
以套管变形测井资料为基础,利用APDL编制有限元优化模块反演套变围岩力学参数,即可确定套变地层缺失的力学参数,又克服目前套管变形分析多是基于弹性模型,不能进行塑性变形分析的问题。同时在岩石力学参数反演程序中引入莫尔―库伦破坏准则,确定岩层内摩擦角与黏聚力、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间的关系,使反演解具有唯一性。该方法为套变围岩岩石力学参数的确定提供了新方法,并较传统反演方法更为简捷高效。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option of e-government in thre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rgentina, Brazil and Mexico. The study first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of e-government, which is applied to assess its adoption in these leading Latin American economies. Study findings can shed some light on each nation as a model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government in a non-industrialized, developing nation. The analysis also seeks to fill a void in the study of e-government in less developed nations, most of which are trying to catch up with their developed counterparts in this crucial aspect of digital 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