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21年是我国从全面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迈进的关键节点.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村民主体性有待提升、乡村文化的"失语"、公共文化空间狭窄等突出问题,通过深度剖析这些问题,得出了提升村民思想认识、满足村民文化需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带动经济发展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安徽省D村的美好乡村建设个案为例,介绍了其乡村建设基本概况,分析了乡村建设中的纠纷案例,提出了稳妥处理好乡村建设纠纷的措施.要加强社会控制;矫正村民、村干部的社会规范认知和文化观念;引进专业村活人才,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3.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文章针对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五个方面,提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封建社会乡村治理的权力主要来自于财富与地位,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治理的权力来自于上级行政授权,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权力主要来自村民的契约和同意。应最大限度地凝聚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为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邹颖 《老区建设》2008,(8):31-32
乡村工程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科学管理,民主决策,量力而行,有序推进以及廉洁自律”的原则,全面规划好乡村工程项目的建设,本着对党和广大村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建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和村民满意工程,为推进我国乡村的改革发展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梁涛 《乡镇经济》2010,1(3):69-7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民主意识还不够高、程序操作不够规范、法治意识普遍不强、经济管理不够民主等。究其原因,无疑是错综复杂的,而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主要有消极"亚文化"沉渣泛起、乡民"原子化"意识抬头、乡村封建伦理的流毒和影响、村民骨子里的自卑心理等因素的存在和交织。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宣传,切实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努力发展乡村教育和福利事业,挖掘、汲取乡村习俗精华,适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积极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7.
张继兰 《乡镇经济》2009,25(4):54-57
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乡村治理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但乡村社会自主性缺乏、乡村组织不健全、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要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乡村治理机制。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应该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培育乡村治理的主体、完善乡村治理的协商互动机制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治理和提高村民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村民自治的意识不断增强,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村民自治仍存在问题和困难,文章提出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的主要对策,以促进乡村治理的创新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生命共同体思想是解决我国乡村地区人与生态环境突出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指南。理论方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中国古代儒释道的传统思想为渊源,纠正了长期以来存在偏误的乡村生态观,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乡村生态观。实践方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积极倡导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整体和要素的协调,尊重自然规律。最后,在村民思维方式、乡村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三方面论述了生命共同体思想对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借鉴文化自觉理论对著名旅游城市泰安的各区县乡村传统文化自觉传承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村民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认知因子包括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和曲解,村民对影响乡村传统文化的因素分析,自觉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意义3个方面;村民对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行动因子包括传承乡村文化的举措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两个方面。最后,文章根据相关影响因子提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对于当前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预制装配式建筑由于工期短、质量高、环保等特点受到社会的青睐。文章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出发,大胆提出了将预制装配式住宅引入淮安乡村建设的设想,继而抽取村落,对村民的住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与梳理,最后着重从经济、技术、法律规范三方面对预制装配式住宅在淮安乡村建设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对乡镇级政权、村民自治组织和乡村社会各种组织进行改革和整合,使之形成科学合理、功能齐全、和谐协调的乡村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轮扶贫,单一生产要素短缺的贫困村脱贫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的脱贫攻坚阶段,"三无乡村"在贫困村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上升。东北边境地区"三无乡村"的贫困主要是受产业转型期和自然人文地理条件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存在多项生产要素短板、精准扶贫过程中难以得到奖补、村民被"等靠要"思想束缚、扶贫政策和资源供给与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等。东北边境地区"三无乡村"的脱贫基本思路应为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工作思路应为系统梳理扶贫制度、资本支持与能力重构,脱贫路径应为:对贫困村进行脱贫难度系数排序,以精准识别"三无乡村";在此基础上,再优先解决难度系数高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还要解决贫困村民的资本短缺问题,帮助村民资产确权,补齐村民教育短板,帮助村民寻找对外合作机会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乡村的改造主要集中在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美化周边环境、提供游客农业文化体验、加强村民的家园认同感、保障村落健康持续发展。文章从我国现阶段乡村的现状及问题出发,通过对"大李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实践,梳理乡村空间形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乡村特色、符合乡村实际的建设方法,探寻城市近郊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建构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奥菲 《西部大开发》2010,(1):52-52,59
以“参与”和“协商”为价值内核的参与式发展理论起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为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借鉴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考察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逻辑,探索精英主导与村民参与有机结合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包含宗法观念、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礼俗文化在内的传统乡村文化不仅对传统乡村自治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影响了现代的村民自治.在论证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村民自治制度有效衔接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重建传统乡村文化的凝聚力、挖掘适应新时代的自治文化资源、发挥传统乡村文化的纽带作用和对传统乡村文化去粗取精等路径可以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进而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安徽凤阳小岗村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运行和发展中采取的模式及遇到的困难,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对策建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对《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认为在当前推进乡村社会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民本论",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尊重村民的权利观念,切实维护农民权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社会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以盘锦市两县为研究重点,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途径、进程、现状,进行了分析。盘锦市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主要经验是党组织科学决策、有为政府全面执行、有效市场释放活力、传统社会逐渐转型。为实现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要从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的城镇化、加强教育、推进村民自治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对《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认为在当前推进乡村社会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民本论”,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尊重村民的权利观念,切实维护农民权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社会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