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适用性人才”的发展现状,探究未能形成人才聚集效应的原因,区域性人才总量不充分、结构不合理,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等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形成人才“二次吸引”的模式,人才的不合理分布、各重点发展产业科技人才配比不科学,尤其缺少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物及其团队,这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合理化、正常化的发展。本文针对此提出了应采取以产业集聚吸引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做好科技人才引进的规划、储备和开发工作,做好人才的激励措施,发挥人才“二次吸引”模式,以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人才开发。  相似文献   

2.
以专业市场和制造业集群为基础,浙江经济空间集聚是一个从“位空间集聚”向“流空间集聚”演进并形成地理网络空间集聚的创新过程。浙江地理网络空间集聚形成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即“位空间集聚”协同发展、“位空间集聚”和“流空间集聚”协同发展、“流空间集聚”协同发展,并形成集聚型态创新、时空结构创新、网络结构创新和交易方式创新的地理网络空间集聚创新效应。浙江需要加强“位空间集聚”与“流空间集聚”的融合创新,推动经济从“位空间集聚”优势迈入地理网络空间集聚优势。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城市群金融集聚与合作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利用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测量方法,对北部湾城市群11个地级市2007—2022年的金融发展和集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北部湾城市群金融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金融集聚效应较弱。同时,文章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威尔逊模型和引力模型,分析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金融辐射效应和金融联系度。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金融联系度较低,金融合作基础较弱。据此,文章提出加快构建金融协调机制,注重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吸引异地金融资源流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地上挖出一个坑,就会吸纳周围的流水,而人为地降低城市地价,必将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 2000年8月16日,西安市政府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将西安市基准地价下调四成。可以说市政府这一决策的用意,在于制造“洼地效应”,它预示着各方面的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将加速向西安流动。 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府,善于权衡利弊得失,算的是“洼地效应”造成的地方收入减少和市场开发带来城市繁荣的长远大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关系的角度,阐述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须在现有产业和各种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来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随着自治区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和打造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对外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全面推进,玉林市"东靠南下、通江达海"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生产要素迅速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集聚,对于作为玉林市融入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桥头堡"和  相似文献   

7.
园区是企业集聚发展的区域,是生产要素流动的洼地,是招商引资的平台,是培育产业优势的载体。园区经济发展有其相应的理论支撑,既要了解世界产业园区的规划特点,更要明确我国产业园区规划的"两型"要求,从而提出"两型"园区经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经济圈和渤海湾经济圈一样,是我国沿海一南一北两块宝地。由于历史和战争原因,我国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在了渤海湾地区的后面,从而被称为中国沿海经济的“洼地”,称为世界上尚待开发的“三大处女地”之一。伴随我国的改虽开放,北部湾地区成I我国大西南和华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尤其在世界印度洋经济快速崛起、海洋经济时代到来和“亚热带快速发展现象”出现的今天,面对东盟、特别是越南加速发展的竞争与挑战,北部湾地区的发展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那么,究竟该怎样加速北部湾经济发展?作者认为,推进城市化和建…  相似文献   

9.
李小林 《发展》2009,(8):56-56
实施金融带动战略,是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组织、企业的积极配合和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只有共同打造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和多方配合支持的运行机制,形成广泛集聚金融资源的“洼地”效应,才能推动金融带动战略顺利实施并收到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发挥自身地理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聚是其必然选择。本文以承接台资产业集聚为例,通过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资产业的必要性与现状,构建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卢润德  王倩 《特区经济》2010,(12):208-209
信息产业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广西要抓住北部湾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产业链构建角度,分析了广西信息产业产业链情况,结合广西信息产业最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信息产业产业链集群模型。  相似文献   

12.
依据"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对北部湾旅游"4+2"城市进行了分析,从区位、旅游资源质量与等级、社会经济水平、旅游发展水平及条件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选择了南宁市作为重点发展的旅游节点及核心,成"点—轴"状地旅游空间结构带动周边其它城市的发展,共同促进北部湾经济的腾飞,实现北部湾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力 《改革与战略》2011,27(6):104-106,116
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必拓展广告业市场,拉动广告人才需求。文章认为,在未来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广告人才将会出现现代服务业广告人才需求比重上升,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注重本土化人才向外向型、国际型人才转变的趋势。北部湾经济区广告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必须结合广告人才的需求态势统筹兼顾好广告人才储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及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广告人才。  相似文献   

14.
陆军 《特区经济》2012,(5):204-20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拥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逐步走向国际化,但其人才资源现状与旅游国际化战略发展需要不相匹配,高素质、高层次的国际化旅游人才缺乏。本文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国际化的背景与人才需求现状,提出了从培养和引进国际化旅游职业经理人、吸纳国际旅游企业落户北部湾、建设国际旅游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国际旅游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整体引进国际旅游咨询公司、培养东盟小语种旅游人才等方面开发国际性旅游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存在一定数量的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并且随着土地供求矛盾的加剧进一步扩大。北部湾经济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有着保护土地产权、满足土地需求的必要性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保权让利"模式的流转制度,能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缓解土地矛盾、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堂云 《特区经济》2010,(3):200-201
融入北部湾经济区是梧州避免边缘化的现实要求。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不可逆转的态势下,以西江为依托积极推进广西沿江经济、沿海经济融合互动发展,成为梧州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比较优势路径。为此,梧州首先应该积极开展广西"江海联动"的理论研究,其次应该努力推动建立广西"江海联动"的协作机制,最后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配套产业。  相似文献   

17.
苏振  杨永德 《特区经济》2011,(12):157-159
北部湾是我国西南地区连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经济区,也是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系统脆弱,旅游产业后发优势显著的区域。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浪潮的到来,北部湾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对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其旅游公共政策的创新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能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本文主要分析了广西北部湾各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优势,进而提出了北部湾信息产业需要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作为支撑。北部湾物流业应定位于区域现代物流的复合模式,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结构以及推动其向网络模式发展,北部湾物流业将对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提高北部湾城市群的物流服务能力,需要从物流的基础设施系统、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和政策支持系统三方面共同建设北部湾城市群的物流服务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6):100-103
北部湾与珠三角两个经济区同属南方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相当,比较两个经济区的发展,对于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后发优势进而促进其实现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坚持改革创新;以点带面,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优势,优化沿海港口功能布局;统筹规划,推进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聚集人才,创建人事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