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晓 《宁波经济》2014,(5):34-34
如何使进城务工农民顺利转化为市民,推进"人"的城镇化,一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话题。当下,一种主张很有市场:让农民"带地进城"。根据这种主张,农民落户小城镇,既可在城里买房、工作、生活,又享有留在农村的土地及各种收益。这被概括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如此,农民乐意进城,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时期,中国新一波城市化浪潮已经变得不可避免。该文从社会阶层视角分析,认为由于中国存在消化准城市化人口的压力、现存产业结构不合理固化农民工进城的职业与职位、社会断裂阻挡农民工的垂直流动等因素,使得新一轮城市化推进面临一定的阻力。要实现以农民的城市化拉动消费,改变"土地的城市化,而非农民的边沿化"状态,必须加快农民市民化的速度,缩小农民阶层规模;激活初始阶段的"普适化"效应,扭转突破阶层边界因素的力量;弱化职位对农民阶层的限制;强化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职能提供突破阶层边界的条件,才能推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上海经济》2014,(8):9-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改革是改户籍,新型城镇化提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改变这个城市化只要土地不要人,就是要改变这个农民工进城之后的身份仍然没有变,要真正的可融入的城市化。”上海市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学家华生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如此表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经济》2010,(4):46-46
城镇化的过程本质就是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不管你吹得天花乱坠,最后还是要看农民是不是减少了。我国城镇化目前总体上处于初级水平。城市化一定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机会和条件。现阶段中等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要重点研究。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增长,把房子和工厂都“种”到农村去了。卫星都能上天,农村一点事都解决不了,这怎么行?而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城镇化一定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机会和条件。大城市人口多,农民进入太多肯定受不了。  相似文献   

5.
人往哪儿去?     
尹中卿  陶然 《西部大开发》2012,(12):102-103
主持人语:过去30年,中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了去年年底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去年的51.27%。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并处于持续增长中。而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其实并没有真正变为市民,他们还是处在一种游离状态中,有人把中国现在的城镇化叫半城镇化。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在人口和空间城市化之间权衡?城镇化的资金又从哪儿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探讨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土地换取城市社会保障"的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城农民实行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迁移、登记制度;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一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卖地、盖楼、建小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成了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并出现了乱占耕地的现象。片面城镇化导致城乡脱节,以至于城乡面貌被人批评为欧洲与非洲之分;无序城镇化导致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在城镇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城乡分治思维的传统观念,"产城脱节"带来大量的"睡城"、"空城",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14,(6):40-40
如何使进城务工农民顺利转化为市民,推进“人”的城镇化,一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话题。当下,一种主张很有市场:让农民“带地进城”。根据这种主张,农民落户小城镇,既可在城里买房、工作、生活,又享有留在农村的土地及各种收益。这被概括为“增人不增地,减入不减地”、“增入不增股,减入不减股”。如此,农民乐意进城,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水平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和标志。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十二五"期间,辽宁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为重点,积极推进全省城镇化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不仅仅是城市自身现有的户籍人口,还包括外来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角,是大量进城的农民,因此相应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应围绕这一群体进行全面调整。这种调整要进行复杂的制度设计。现在人们谈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上都是要把钱  相似文献   

11.
中小城市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由传统的农业国演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就是变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为主体为非农业人口为主体、城镇人口为主体的过程。一个国家城镇化的程度体现着该国家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鉴于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变,应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城镇化一直是政府政策导向和学术界研究的热词,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一个重点问题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俗说就是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的说法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1983年最早提出,这一称谓准确涵盖了他们的身份及职业特征,即指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拥有农业户口但离开土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党的十八大用"农业转移人口"替代了"农民工"称呼,所指的内涵并无改变,但无疑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区建设》2013,(6):18-18
巴曙松:人、地、资金的不同组合、不同的优势决定着未来城镇化的新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在新型城镇化阶段,有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是过去的城镇化不具备的。一个就是人口的流动密度划分。第二是土地扩张速度会有所回落。第三是资金相对稀缺的程度会发生变化。在人口、土地这两个要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沿海发达城市人口土地相对稀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历史任务,在许多场合甚至被赋予了重要的政策意义。然而,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人将城镇化理解为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张,即空间城镇化;有人将城镇化理解成农民进城,即人口空间转  相似文献   

15.
从“人口准入制度”谈“城中村”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向彤 《特区经济》2005,(10):143-144
今年年初,在北京市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两会上,某位政协委员提议北京设立人口准入制度,控制人口规模,以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的平衡。客观地说,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它在我国城市化的有序发展中,的确无法回避。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此提案一出,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以“不尊重人权”和“阻碍民工进城”等为由,进行激烈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发展小城镇,必须首先认清其战略意义,明确指导原则,并搞好正确引导。 一、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 第一,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的龙头、农业工业化的摇篮、农民现代化的熔炉。 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的龙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城市化。实践证明,加快城  相似文献   

17.
怎么城镇化     
过去一个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着低密度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基本上快了一倍。  相似文献   

18.
庞亚君 《浙江经济》2012,(24):28-29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这四大历史性任务,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原经济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其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但存在转变观念、确保粮食产量、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资源环境和投融资等众多问题,本文就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个重心,两个支撑"的基本方针思路,即以人口城镇化为重心,以空间规划和产业培育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郭小伟 《魅力中国》2013,(17):10-10
城市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与我们的生活,经济的发展都息息相关。我国现有城市680多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多,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诸多城市环境问题困扰着城市发展,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那么城市林业建设就成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森林围城、森林进城,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是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