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和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的核心城市,北京市科技学技术委员会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资源优势,在中关村西区鼎好大厦A座合作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这是北京率先将中关村打造为全球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北京"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2.
魏颖 《首都经济》2011,(3):67-69
各类人才的大量聚集,是世界城市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显著标志之一。获批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北京市海淀区,处在了发展与变革的核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技术成果、金融资本、科技中介等创新要素,因此,海淀区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端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技术市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为科学监测技术市场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构建了一套监测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十一五”以来的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客观反映十年间的发展趋势,探索北京技术市场在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北京技术市场在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依然存在对周边地区技术辐射不够、重点产业发展驱动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在监测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功能定位、生存环境和发展目标等都发生了变化.作为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必须要有强烈的为首都建设服务的意识,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北京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稳定和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已经转入了经济中高速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持续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是国家层面的重要课题。中央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战略已经有了整体规划,北京市的首都功能定位也已经确定,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功能定位、生存环境和发展目标等都发生了变化.作为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必须要有强烈的为首都建设服务的意识,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北京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稳定和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7.
连线     
《中国经济信息》2014,(10):10-11
正012014科博会——创新驱动融合发展5月13日,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京开幕。本届科博会以"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为主题。2000多家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参展,突出展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最新进展,重点推出一批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核心关键技术,以及科技与生活相融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新区》2013,(3):45-49
1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为核心,联合石景山区石景山园、东城区雍和园、西城区德胜园共同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以信息技术与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发展方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业、科研机构为主要抓手,以融合品牌、中介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  相似文献   

9.
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是人才,而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培养出来的。本文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阐述了在大学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科研院所和高校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重镇。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不断优化人才环境,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充分发挥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企业聚集高端人才的作用,实现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共赢。  相似文献   

11.
李军林  许艺煊  韦天宇 《改革》2021,(2):128-145
借助我国2004—2016年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法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对我国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差异展开综合分解,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人才引进、信息化建设和营造整体创新环境这四类创新政策均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创新水平;比较不同创新政策的重要性可发现,政府的科研资金支持是引导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其后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政策,整体创新环境方面的政策影响力目前虽然最小,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政府支持创新的资金投入方式发现,资助科研单位的原生创新,实现产学研合作,比直接补贴企业更有助于扩大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的成果;此外,我国多数地级市政府的科学事业费支出仍然偏小。地方政府引导科技创新,应在打好不同创新政策“组合拳”的同时,重点加大对科研活动的资金支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地方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吴道友  夏雨 《科技和产业》2020,20(12):90-96
科技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许多学者围绕为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制定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进行了研究,所以从元分析视角来探讨科技人才激励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1999年—2018年期间发表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基于文献计量学原理,运用社会网络知识图谱技术对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研究状况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对当前的研究热点进行讨论,研究表明:研究数量整体稳定增长,整体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科技创新是目前研究热点,但研究重点相对比较分散;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往往同人才吸引与流动研究相联结。  相似文献   

13.
研究南京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总结政策切入点与亮点,分析不足,从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激励手段创新、政策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创新优化南京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政策,助推国内海外科技人才的集聚。  相似文献   

14.
针对C N K I数据库中1998—2020年科技创新研究的2853篇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开展研究.借助CiteSpace 5.7.R2可视化工具,绘制中国科技创新研究的知识图谱,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变分布、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和时区分析.研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但科技创新研究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00—2006年,农业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等成为主流的研究热点;2006—2012年,科技创新体系、指标体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对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成为研究热点;2012—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驱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在山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加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义深远。基于对政策文件的集中梳理及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内涵、特征的理解,总结凝练山东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系统阐述山东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意义,最后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层面提出加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中外合作培养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我国中外合作培养科技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提出中外合作培养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对策,指出中外合作培养人才应当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注重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从而促进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高校众多,科技资源聚集,为更好发挥北京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分析2010—2016年北京高校在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发明专利授权、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等方面的数据,探究北京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问题与现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索柏民  刘静 《科技和产业》2022,22(4):108-111
以辽宁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辽宁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并从政策的完善性、覆盖性、可操作性、有效性4个方面对辽宁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方面存在分布比例失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适用性不强以及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据数字赋能角度从重视人才需求、加强政策宣传、完善政策体系以及发挥政策价值方面探索辽宁省科技人才政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层次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海燕  何萌 《科技和产业》2014,14(10):97-100
用层次分析评价方法,将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过程量化,简化因复杂因素影响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评价工作,构建了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模型,反映应聘者在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模型上的优劣,从而为高校选择合适的人才和科学的评价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带动形成了全社会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热潮。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实施主体,解决资金需求是实现科技成果形成收益的关键要素之一。以科技型企业技术核心价值为导向,分析以技术资本化方式实现融资的模式,为技术经纪业务提供融资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