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道德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指向和外延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受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制约外,还受体制因素、法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人文舆论因素等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我国当前社会环境发展状况而言.推进生态道德建设必须着力构建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法制保障以及社会氛围保障。从而为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约束和生态道德实践等建设活动提供坚实、良性的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2.
王丽 《天津经济》2007,(7):51-53
一、营造和培育开展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外界环境氛围生态道德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以生态道德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环境是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运行、实施的外部条件,生态道德教育能否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适宜、相互支持,是生态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制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调控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必须与生态法制建设相结合.要积极发挥法制化对生态道德规范的确立作用,对生态道德实践的维护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态道德环境的建设作用。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立法,严格生态执法,加强生态司法,为生态道德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4.
经济适用房小区并不意味着标准降低,档次降低.要通过建设单位与设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为居住者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氛围.同时,作为建设者也要不断向更高的建设理念攀登,即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5.
曾咏辉 《黑河学刊》2011,(2):148-150
乌江流域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区,需要我们从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层面来充分认识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在环境教育中,要坚持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相结合、现代生态文明观与传统风俗习惯相结合的原则,以科学教育为突破口,以环境道德实践为中介,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后,中国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同步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积聚强固环境生态力的新时代。新时代建制市在行政管辖空间几乎覆盖国土空间全域发展的态势下,更要深刻认识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进程中,遵循一般性规律,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广义性鲜明特征;遵循特殊性规律,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特指性鲜明特征。要按照“地球生命共同体”科学论断指引的发展方向,建制市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积聚强固环境生态力的大逻辑,把生态“绿色烙印”镌刻进城市全域可持续发展基因,通过一以贯之的政策措施,以“六个相适应”加快释放环境生态力越来越强的内生新动能,在城市全域城乡经济一体化中同步实现“环境生态”一体化,不断提高积聚强固环境生态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道德建设要依赖一定的内外部体制机制来开展,因此,健全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是有效推进生态道德建设实践的重要举措。当前,优化生态道德建设的体制机制,就内部而言就是要推进生态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就外部而言.一是要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领导和组织体制;二是要完善生态道德建设的管理制度;三是要加强生态道德实践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环境产业的培育与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根本改善中国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采取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环境产业,充分发展环境基金,尽早建立碳税收和碳交易制度,不断加强环境法治建设。争取以产业发展推动环境的治理,以制度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崴 《理论观察》2008,(1):28-3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国公民有义务树立科学的人口环境道德观。人口环境道德是指,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员,为实现自身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应呈现出的一种向善的发展趋势。环境问题起源于人类,因此树立正确的人口环境道德观,使公民具备良好的环境素质,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郑逸芳  林儒卿  周蓓 《科技和产业》2011,11(10):151-153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更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本文探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生态道德建设的客观意义,总结了福建省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充分发挥生态道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作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边境口岸城市黑河特有的资源和优势,黑河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繁荣边贸旅游明星城,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生态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红征  胡彧 《特区经济》2010,(5):272-273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其实质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更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危机,我们除了要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道德建立在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突破了传统道德在主客体、内容等方面的界限,可以说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根本性变革。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生态道德最终要反映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主要表现为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道德实践这三种社会现象。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道德,必须确立系统的目标体系,选择正确的建设重点。并遵循科学的建设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民环境偏好的增强,中国的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变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通过对中国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政策变迁历程的梳理,可以探析其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中国的生态文明体制变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适应人民群众环境偏好变化为逻辑起点,并不断通过体制改革来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改善环境治理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体制的变迁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未来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环境偏好变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增强环境治理的效果和效率提供保障、以综合治理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切。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在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影响国家政治系统的稳定。因此,建立政府主导、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广泛参与、企业勇担责任和环境NGO推动五位一体的综合环境治理格局,是当下中国解决环境危机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人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要素。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唯一能动因素,人口的变动无论是人口数量、结构或者分布、质量等哪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开展和资源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如何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如何使我国人口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分布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涵义 农村金融生态是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农村金融生态指的是农村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与农村金融业产生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农村经济环境、农村信用环境、农村市场环境和农村制度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开展生态道德理论研究是科学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理论界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也还存在着思维模式单一,理论创新较少,应用操作性不强等短板。要进一步系统开展生态道德理论研究,必须加强生态道德学科建设,以相关学科发展促进理论研究进步。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来加强生态道德理论研究要朝着加强、加速和加深对生态道德理论自身发展状况、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20.
张晓峰  杨晨 《中国报道》2020,(2):115-117
陕西省安康市检察机关聚力“生态检察”品牌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营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