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亚丽 《南方经济》2000,(12):34-36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人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人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元可回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元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对产权制度的一般要求是:(1)产权必须是纯经济的权利,不能具有“超经济强制”的性质;(2)产权的主体必须明确,界区必须清晰确定;(3)产权必须具市场可交易性;(4)产权主体必须是多元化的;(5)各产权主体的责任、权力、利益必须明确界定,并要做到相对称。  相似文献   

3.
企业产权安排的实质是指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企业各产权主体中的分配。由于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一个特别合约,现代的企业不可能只有一个产权主体,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物质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家人力资本分享企业产权的安排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在企业家人力资本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一、明晰产权关系,强化对国企经营者的所有权约束。按照现代企业理论,所有权约束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完成各项合同之后的剩余收入索取权。它是产权清晰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应针对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的情况,建立新的国有企业产权组合模式:一是实行国家最终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对资产的法律上的终极所有权以防止发生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和绩效现代企业是以两权分离为特征,以委托———代理为基本形式的公司式企业。现代企业应该被看成是由出资人、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组契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以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是由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大量情况不可能被全部预见到,因此,这种契约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备性,从而产生针对契约中未载明的情况而言的所谓“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的所有权指的就是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是指对在企业的契约中未加以规定的情况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企业理论学者认为,“企业所有权”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它由谁拥有依存于企业经营的不同状态,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实质是企业中存在的产权而不是真正的企业所有权;真正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出资者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7.
集团控股公司改革路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企产权改革不能不加选择地“一私了事”,选择适合的改革路径是我国国有集团控股公司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英国的超产权论认为,真正决定企业效益高低的是它的治理机制,产权变换不等于治理机制一定会改善等观点,对我们深化国企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吸收战略投资者、组建公私混合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革路径,其改革的社会成本和风险较低,法律约束条件较为宽松;产权结构较为合理;更有利于治理机制转换和发展瓶颈问题解决,因而这一改革路径对当前我国国有集团控股公司产权改革似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G-H-M理论扩展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扩展G—H—M理论,将剩余控制权区分为名义剩余控制权与实际剩余控制权.强调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存在高度互补性,据此分析国有企业内在机制的缺陷,一方面国有产权的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另一方面名义剩余控制权缺乏完全性,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以消除制度设计内在矛盾为目标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代企业理论探讨现代企业产权安排的特征,提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要根据企业各产权主体的特征在它们之间进行对应配置,形成良性的企业产权结构安排,以期解决委托人问题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提升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城镇集体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产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我国城镇集体经济由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复杂,几经变迁,导致产权归属不清、产权主体不明、管理混乱,同时由于缺乏改革政策,集体企业改制严重滞后,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正视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和深化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张志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85-89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私有却无法转让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价值实现的装置。这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核心应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剩余控制权)如何合理地转化为物质资本(剩余索取权),以此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徐寒 《黑河学刊》2001,(1):34-36
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国有企业能否找到一种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市场经济要求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具有明晰的产权和独立自主的经营权,这恰恰是国企所不具备的。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产权性质,我国国企应以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企业的形式而存在,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国企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企业必须由多个产权主体分享企业所有权,其中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应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文章在此基础上从产权纬度对企业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激励机制的设计实际上是产权的有效安排问题。最后,对知识型员工、企业家、国企高管经营人员等不同属性的人力资本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文化激励等各个层面分别进行了激励机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私有却无法转让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价值实现的装置。这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核心应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剩余控制权)如何合理地转化为物质资本(剩余索取权),以此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合约的联结,合约的不完全性要求对企业产权合约中的剩余权利做出安排。本文将企业合约理论应用于对国有银行的分析,认为产权规则是企业重要的激励制度安排。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国有的性质所导致的大量“中国式不完全合约”和“要挟行为”(Hold—up)使其处于低效率的状态。在产权多元化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国有金融产权领域引入合约交易和实施机制,使国家中止或退出产权合约的威胁是可以置信的,这样才能实现产权效率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私有却无法转让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内在矛盾的结晶。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使然。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契约中外在表现为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性制度安排,是激励与约束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产权多元化的可行性1.理论可行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此外,十六届三中全会作了补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意味着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创造了…  相似文献   

18.
张志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42-145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私有却无法转让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内在矛盾的结晶.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使然.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契约中外在表现为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性制度安排,是激励与约束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企业产权理论 1.企业产权的内涵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表明,企业产权包括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两个方面.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虚构,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15年来,我国县属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等阶段,走的是一条体制外创新、“渐进式”改革的路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体制外的改革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迫切需要深入到利权关系的重新确立上来,这就要求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首先,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客观要求。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传统的初加工工业多,高精尖企业少。与此相适应,不能也没有必要实行单一的国有制形式。客观经济条件要求我们必须把国有资产逐步出让给个人和集体,从根本上改变县属国有企业过去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以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多样性,适应县属企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 其次,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现代企业产权明晰化、人格化、多元化。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就是要解决国有企业那种笼统的、模糊的、责任不清的产权关系,造就不同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竞争主体,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才能真正实行政企业分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政企关系。只有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才能真正实行政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