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三维视角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内生资本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内生资本对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人格特质对心理融入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人力资本对心理融入能力影响不显著,社会资本和人格特质对经济融入能力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摆脱强市民化意愿与弱市民化能力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东省顺德区的调查数据,使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分解方法,文章分析了外来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效应。结果显示:外来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面临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地域差异对工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只有收入在88%分位点以上的外来农业转移人口才会受到地域歧视的影响,且随着收入分位点的上升,工资受地域的影响变大;地域因素与人力资本因素交织,通过婚姻、教育、工作岗位和经验等变量的作用产生影响;教育对于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具有增长效应,但无法完全消除地域歧视的影响。因此,除了提高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水平,还需改善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条件,促进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3.
如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遇到了阻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造成的公共成本被过分高估,其市民化的经济收益则受到忽视。这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获得城镇居民的身份和地位,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和权利,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文章基于已有研究的结论基础,就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好激发市民化红利提出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受到有别于城市居民的差别待遇,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制度创新的滞后,城市居民的自我保护心理和排外行为以及农业转移人口自身难以融入城市。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无差别待遇的治本之策,加强社区治理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无差别待遇的重要因素,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无差别待遇的个体条件,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公平接受教育是防止差别待遇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入资本协同和资本转换的概念,结合对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资本贫困状况的分析,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农业转移人口所拥有的资本的类型和数量决定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农业转移人口可通过资本转换策略,促进资本总量的不断增加与资本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自己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为此,立足于资本结构提升的内生路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常住人口城镇化加速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并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城市居住现实和居住意愿之间差距大和城市融入任重道远。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注重农民工城市融合,有重点分步骤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促进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探讨了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势和必要性, 结合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留存一部分补偿金统筹,投入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经济、 社会、 公共服务和社会心理及自身素质偏差.依据马恩经典理论,从实际出发,黑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进行经济、 社会关系、 公共服务和社会心理的理性定位,政府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应提高公共服务、 优化城市融入环境和城镇布局.  相似文献   

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关键。如今,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被视作"主力军"的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失范"的最大限制是公共意识培育的"缺位"。由此,将经济行为、身份认同、政治参与、空间规范等纳入农民工公共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摸清其面临人力资本水平乏力、顶层设计政策失位、社会支持偏见排挤、代际传递根深蒂固的处境,在"赋权"、"增能"、"调适"上着力构建一套农民工公共意识培育的责任分担、顶层设计、社会参与、素质养成最优机制,是推动农民工真正市民化的亟需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江苏省的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根据数据调查,剖析了江苏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升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存在参与社会保障省比率低,普遍接受教育培训不足,在城市生活融入感低,回乡意愿高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适应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工自身的市民化能力不足是制约当前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城市进入、城市生存和城市融合。通过研究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机理,提出新时代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融入城市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又面临多重困境。农民工融入城市难,既有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性障碍因素的根源,也有人力资本总体水平偏低、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不足等非制度性障碍因素的影响。对此,应当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破除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各种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3.
孙江超 《特区经济》2011,(8):292-294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发展规模受到城市生产力水平、资源水平、就业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工市民化会打破城市原有秩序,影响农业生产,使农民工生存困难。实现适度的农民工市民化要进行制度创新、城镇化、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及优化融入环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转移人口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兴劳动群体.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受到各方的关注.作为创新型发展理念的包容性增长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新思路.本文将包容性增长内涵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相结合,利用Ordinal回归模型对山东省禹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从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和增强城市归属感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受经济水平、制度、社会排斥、农民工自身因素的影响;认为通过破除制度性障碍、加强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培养、改善其融入城市的大环境、优化社区管理等措施可以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6.
信连成 《发展》2014,(11):32-33
正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顺势而为、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思路,把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问题,逐步探索建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农业转移人口能输的进、留得住、能就业、生活得好、无后顾之忧,切身享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和公平正义,尽快融入嘉峪关社会生活。一、主要做法嘉峪关市作为省委、省政府2009年确定的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障碍。文章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提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合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春亮 《南方经济》2020,39(5):65-78
人口红利下降被认为是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劳动投入不仅包含劳动数量,还包含劳动质量,分别对应于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由于在测量上忽视了高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影响,在机制上忽视了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分布趋同的叠加影响,容易造成人口红利贡献高估且人口资本贡献低估。文章从人口迁移视角出发,参考拉姆齐无限期界模型建立人力资本积累方程,将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纳入分析,得出转换效应、迁移效应和共振效应,阐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趋同的微观机制,得到检验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致性框架。以2013-2016年272个样本城市进行计量检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和内生性检验表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弹性排序不确定,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超过人口红利,分组检验进一步证实人力资本贡献超过人口红利,且存在相互叠加共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共振效应。结论表明,若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的积极影响,则人口红利的贡献确实被高估,而人力资本的贡献被低估。由此得出政策建议,应持续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构筑劳动质量替代劳动数量的机制,以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人口红利下降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9.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制造了同城不同权的公民权利壁垒,导致了虚假城镇化率,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城市活力。从根源上看,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嵌入于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利益与制度格局。为此,作者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三是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五是加快推进户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城镇化提质增效的核心目标之一,土地权益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使用国家卫健委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拥有农村宅基地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证实:(1)拥有宅基地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不在流入地落户;(2)宅基地面积对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落户意愿的影响不一,对于没有产权住房的、无个人社保卡的或是户籍所在地级别更低的农业转移人口而言,拥有更大的宅基地面积其更愿意市民化,这一影响在有产权住房、有个人社保卡或户籍所在地级别更高的农业转移人口中不显著;(3)农业转移人口购买产权住房或拥有个人社保卡的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拥有产权住房和个人社保卡强化了拥有宅基地对市民化意愿的负向影响,这部分人更看重宅基地的财产和资产保值、增值功能。因此,未来我国应明确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土地政策,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并注意保持政策前后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