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合作源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共同要求,区域协调机制可以减少区域间恶性竞争,内化区域间交易成本以及克服区域间负外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繁荣。该文以长三角为例,指出当前区域合作的重要特征及突出问题,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障机制效率、规避失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拓宽对内联接通道 提高福建区域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国内市场对于福建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福建扩大对内开放,必须着力拓宽对内联接的大通道,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只有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才能将需求转化为有效的经济增长,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为福建省所用,福建的对内开放才可能有新的突破,对内联接通道才能真正建成。  相似文献   

3.
金少英 《发展》2010,(12):109-110
区域合作源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共同要求,区域协调机制可以减少区域间恶性竞争,内化区域间交易成本以及克服区域间负外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繁荣。本文主要对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及目前我国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协调机制的路径选择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地区的发展,只有控制符合经济需求的人口的数量,才有利于地区的和谐发展。安徽省虽靠近长三角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相差甚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极不均衡,皖北地区相对皖南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落后,落后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区域间经济差异逐渐扩大。在针对安徽省各地区2000-2015年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演变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用耦合指数对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进行测度,研究人口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为推动安徽省人口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山东省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文章立足于鲁南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之上,以半岛地区作为参照样本,在对比中找出制约鲁南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相关原因,为鲁南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找出路,找方向,缩小区域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区域产业转移问题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差距悬殊,而各区域又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又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差距。因此,顺应区域产业转移的客观趋势,加大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的力度,对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顺利实现。“两个率先”与“富民强省”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是区域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52-2010年福建城市体系中各地级市的数据,对福建城市体系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福建城市体系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是由均衡发展到梯度推进再到协调发展的艰难探索中形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贵州与周边省市区域内的协调发展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由此我们更应该发掘本地区的优势,整合本区域间的各种要素,形成一种东西合作模式、西西合作模式相互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本流动与区域差距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本作为引致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 ,其数量的多寡不仅直接体现了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 ,而且也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潜力的大小。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发展水平又极为不平衡 ,客观上就使得资本在地区之间的分布表现出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二元特征。基于此 ,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前提下 ,研究了我国地带及省区的资本分布格局 ;资本存量、人均资本等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资本在区域间贡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区域发展版图修订已经清晰,接下来所期待的便是区域增长格局的重大转变。然而,要实现或者推动这种转变,则必须打造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设区市经济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DP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文章从空间交互作用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集聚与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对福建省设区市2006年GDP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为分析和寻找区域差异的对策及构建区域经济的空间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弘 《开放潮》2006,(4):39-4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环节。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寻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总部经济理论正是基于区域不均衡发展基础上,利用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寻求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实现区域之间合理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从务实的角度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思路。总部经济既是对信息网络下出现的“总部——生产基地分离”这一新经济形态的概括和提升,同时也是区域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以及区域经济增长"落后快进"格局尚未形成等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差异、改革开放后的政策落差以及人力资本等内生增长要素的差异等。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发挥重点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功能分区和完善帮扶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中国31个省市1994-2012年的经济增长和制度质量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单位根、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检验了制度质量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度质量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经济增长差异也会致使区域间的制度环境不同。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市场化发展,为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产权关系,提高政府效率,使经济增长和制度环境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这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吴启新 《北方经济》2006,(18):13-14
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福建省九地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考察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发现福建省内各城市间区域差异层级明显,并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焕生 《中国经贸》2009,(24):97-98
结合福建实际情况,笔者详细分析了当前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建设三大城市群、加快产业集群、发挥港口优势、发挥台湾紧邻优势、监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总部经济和汇总纳税的税收管理制度趋势使地方政府间增值税税收分配矛盾日益显现,但仅以新出台的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办法为参照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增值税收入在区域间的不合理分布格局,应借此时机改革我国的增值税分享制度,以财政公平原则来解决区域间的增值税税收分配矛盾,使增值税的负税人付出的税收与所获公共产品利益相当,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的不均衡日益扩大,这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应该积极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的调整,文章主要阐述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并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完善税收政策以消除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调整投资政策以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引资能力,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业已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增长新亮点,面对着房地产市场如此繁荣的发展,文章着重对福建省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检验福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由此评价福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现象;得出福建省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发展尚属理性,并对福建今后的房地产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收敛假说为理论背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失衡,检验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收敛假说。本文认为以人力资本为控制变量,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条件收敛特征,模型说明人力资本对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差异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