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是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出现的,并逐步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新疆人"特有的文化模式。同时,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各异,尤其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差别,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在现阶段还会长期存在,表现为传统文化模式与现代文化模式的矛盾;新疆民族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与汉族习俗文化的差异;新疆主流文化与边缘贫困文化的矛盾以及语言的差异等。只有辩证地理解新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才能创建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疆的民族问题实质上是民族分裂分子借民族认同而走向极端民族主义、蓄意破坏国防、分裂国家的行为。在新疆并不缺少民族认同,而是缺少国家认同。要有效提升国家认同,就必须处理好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同一起来的纽带。有了文化归属的共同性,不同的民族或群体才能相互认同。文化融合是增加新疆各族人民文化共性基础,促进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的根本途径。研究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问题对增强国家认同,维护新疆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慧疆 《魅力中国》2014,(25):17-18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目前居住在新疆的民族共有55个,除基诺族之外,全国56个民族中其他民族在新疆均有分布。民族间交往交流较多,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上出现分化:一部分大学生努力融入主流文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为介于母体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边缘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与他族及其文化接触,只注重维护本民族文化特色,造成民族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4.
房栋  袁爱荣 《改革与开放》2012,(20):130-131
宗教对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宗教文化在民族发展中有的逐渐演变为民族心理与风俗习惯的认同.高校应该正确看待民族大学生的宗教情结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及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引导民族大学生正确处理民族宗教情结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使其自觉拥护支持国家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5.
解芳 《魅力中国》2014,(11):150-150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其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英语等外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超过了本国文化的认同,从而造成本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本文将从民族认同和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出发,具体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外语教育对其民族认同的影响,从而提出基于民族认同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外语教育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汉族移民大规模涌入新疆,移民职业种类较全,包括农民、工人、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各类人员,这为新疆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新疆经济文化建设,使新疆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教育的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族文化和多元文化。汉族移民对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维护新疆稳定、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深入,大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录取率也不断增加。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上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其入学适应性问题凸显。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高校应积极创新思路,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交往、心理、生活等方面完成对新环境的适应,尽快适应并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8.
文化适应的重要基础在于文化的认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着全球化冲击、现代化转型、文化本身的差异性、文化认同措施远离生活世界、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通过法制建设、转变观念、发展和平衡经济建设、关注民生和改进文化认同的相关措施,能够为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国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归属、承认等方面。在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国家认同的内涵,国家认同的社会功能以及如何在民族地区进行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校中有汉族、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俄罗斯等不同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以来受宗教、习俗、东西方文化等客观因素等的影响,无论在身体素质还是在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本地区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本文在新疆高校各民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异的前提下,对如何进行更加合理优势的教学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桂金  刘小敏 《南方经济》2018,37(11):121-136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八城市社会融合数据,文章分析了影响乡城移民乡土文化认同的三种机制:市民化、社会排斥与乡土联结。结果表明,总体上,三种作用机制共同影响了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其中市民化机制降低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而社会排斥机制则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与家乡的互动联系也提高了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市民化能力的移民,其乡土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新疆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本文借助新疆科技工作者抽样调查资料,对新疆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状况及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新疆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比重较低、学历较低、年龄结构偏大;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南疆,且科技成果少、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满意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应采取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培训力度、搭建交流平台等措施来改善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的现状,以提高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3.
贵州立足于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利用绝好的发展时机和国家的文化产业扶植政策,来发展贵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将会对贵州的经济拉动产生深远地影响。贵州作为蜡染之乡,更应该将苗族蜡染发展成文化产业,实现贵州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积极作用,提高其就业比率,对于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调查资料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存在就业比例低、对就业压力的感知度较低;就业单位对其认知程度较低,其就业模式主要为正规就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自身对现实的感受与客观现实存在明显偏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借助政府行政手段,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实施民汉合校,加强文化交流;注重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建立失业救助制度,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和回族会计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这三个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会计人员会计估计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面对相同的经济事项,这三个民族会计人员的会计估计计量结果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会计估计计量结果的差异还受到不确定环境呈现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人员解释和运用会计准则的方式受其文化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决不是仅仅通过发布一套与国际惯例一致的会计准则就可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配额抽样资料,从受援地居民对当地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援疆政策落实情况的满意度两个维度对中央实施的全面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援地居民对当地政府的政策执行力的满意度较高,但对其管理理念和廉政建设的满意度较低,对其服务意识、管理理念和执法行为的满意度一般;且受援地居民认为,产业援疆实效偏低,教育援强实效较好,医疗援疆实效最高;人才援疆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因此,本文认为应健全对口援疆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实效评价机制以及人才援疆机制,搭建劳动力培训平台等,以切实提高对口援疆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应当得到全民族、全社会的认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做到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精神世界建设,把握文化认同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宗教工作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本文认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在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和藏传佛教代表人士的教育引导上下功夫。教义阐释要服务于国家利益,确保政治上自觉认同;融汇于中华文化,确保文化上自觉融合;交融于当今社会,确保社会上自觉适应。教育引导必须将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主题贯穿始终,必须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必须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多彩多样的音乐体裁。民间歌曲作为民族音乐主要表演形式,它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Using data for trade credit practices, this work investigates interfirm trust formation by ethnic minority firms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re is a general ethnic bias against ethnic minority firms in receiving trade credit. Second, ethnic minority firms are less eager than Han firms to build interfirm trust with their business partners by offering trade credit, which is partly due to their financing constraints. Third, ethnic minority firms have less trust of other ethnic minority firms in offering trade credit. Fourth, these trade credit practices by ethnic minority firms tend to be more pronounced in those surviving after 2005. Fifth, ethnic minority firms do not share their members' information regarding productivity within their circle of ethnic minority firms. Overall, interfirm trust is insufficiently formed, even among ethnic minority fi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