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采用1980—2008年91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更能代表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B—S效应)的“两国相对生产率”指标,对B—S效应进行了重新检验;同时,我们也重新检验了王泽填和姚洋(2009)关于结构转型抑制B—S效应的结论。研究发现采用两国相对生产率指标计算的B—S效应仍然成立;而使用农村人口比重表征结构转型阶段的研究还表明,一个经济体越处于结构转型的初期,B—S效应对其实际汇率的作用越小。这些结论对模型设定、样本选择和部门分类等都具有高度稳健性。进一步检验还表明,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限会抑制实际汇率升值,即使选择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也无法维持实际汇率被长期低估。  相似文献   

2.
从巴萨效应看人民币升值 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实际汇率应该不断上升,这就是国际经济学著名的“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简单将经济体分成可贸易和不可贸易两个部门,由于前者生产率的提高往往快于后者,所以非贸易品和贸易品的比价要上扬,如果没有在名义汇率上反映出来,它必定会反映在房地产或者服务业价格的大幅上涨上。  相似文献   

3.
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对实际汇率波动的解释能力远小于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变动主要受可贸易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进一步放松一价定律假设并在传统的巴萨效应检验模型中加入一价定律偏离因素后,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一价定律偏离因素是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仅在1994年以后的样本区间才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相对一价定律偏离因素,巴萨效应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计算出中国30个省份的省际实际有效汇率,利用面板方法检验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不成立的原因。实证分析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东部地区是成立的,但在中西部地区是不成立的,这说明二元经济体制所造成的东西部差异是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在中国不成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引入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通过对有关寅际汇率的比较选择,检验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假说(简称"巴萨假说")认为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可贸易部门较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提高了非可贸易部门的相对成本,从而提高了非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本文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98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开放经济体的视角检验了"巴萨假说"对房地产这类典型非可贸易品的适用性.实证分析表明:城市经济开放度水平每正向变动1%,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约0.066%;住房价格波动不仅受到城市经济维度与房地产市场维度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开放经济维度因素的影响.本文结论不仅为预测全球经济衰退以来房价走势提供了新的依据,而且对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实践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在总消费中的权重以及本国可贸易品和进口品在总可贸易消费品中的权重在国家间可以有差别的假定下,通过一个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生产率对长期实际汇率的影响,以期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BSH)进行扩展。分析结果显示,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不一定导致本币实际升值,而外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也不一定导致本币实际贬值;两国相对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通过影响贸易条件可以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而传统的BSH忽略了这一渠道。以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的经验研究显示,差别消费权重假定下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解释能力较传统BSH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研究生产率与实际汇率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大量的学术研究对这个逻辑清晰的理论提供了实证检验。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文章阐述了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我国的经济数据按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进行分类,在测算出内部真实汇率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内部真实汇率的决定因素和人民币汇率失调情况。结果表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我国的开放程度是影响人民币真实汇率最主要的因素,从而印证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2002年之后人民币处于被低估区间。本文认为,提高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控制热钱流入以及提高贸易部门工资增长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0.
刘金山  李宁 《南方经济》2011,(7):45-49,64
本文系统回顾了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视角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将以往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在初步探索阶段,大量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简单度量生产率与价格水平、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关注其效应是否成立。在深入发展阶段,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对该效应竹假设条件、传导机制及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剖析,对标准模型进行各种方式的拓展。另外,在实证检验方面开始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数据的选择、分析和处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2007年7月1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推动了中巴双方的经贸合作。文章运用巴拉萨模型检验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根据实证的结果得出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无论是对区内两国的贸易创造还是对区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都不明显,应利用中巴双方产品结构的互补性,促进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2.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实证检验--来自亚洲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面板数据检验了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假说是否成立。实证分析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该假说不成立。进一步地,本文对构成该假说的三个主要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并不能引起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动是该假说不成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林毅夫 《世界经济》2007,72(3):3-12
人民币汇率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认为人民币币值严重低估的学者指出,中国可贸易品部门相对于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很快,因此导致人民币真实汇率被低估。也有学者根据中国近年来贸易顺差增长过快指出人民币需要大幅度升值以恢复贸易平衡。本文认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中阐述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对真实汇率的影响在中国并不成立,而且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中有虚假的成分,所以人民币币值并没有被严重低估。当前国际金融界对人民币汇率的炒作主要是跟风日本和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也增加了国际投机者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预期。本文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应该稳定市场预期、抑制外汇升值投机,同时加快对外贸外资体制的改革,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改善宏观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视角构建理论模型,将劳动力价格扭曲引入到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分析当中。并利用了中国1998~2014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劳动力价格扭曲数值的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实际贬值,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影响B-S效应逐步抑制人民币实际升值。另外,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同样证实了上述影响的存在,表明劳动力价格扭曲是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巴拉萨 -萨缪尔森假说的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关系进行检验。我们采用 1 980 -2 0 0 0年七国集团的季度数据 ,运用 Pesaran、Shin和 Smith( 1 999)的边限检验方法对Faria和 L eon-Ledesma( 2 0 0 0 )的简化模型进行检验 ,检验的纳假设是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我们发现 ,英国、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的检验结果无法拒绝纳假设 ;但当回归式中不包括趋势项时 ,对意大利的检验拒绝纳假设 ;若回归式中包括趋势项 ,对法国的检验拒绝纳假设。  相似文献   

16.
CEPA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运用区域内贸易比重法、巴拉萨模型,RCA指数等工具,分析了CEPA自签署以来祖国内地和香港的静态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与进出口价格相关联的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模拟了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中国贸易结构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能源价格冲击提高了货物出口和进口比重,使货物、服务出口比例更加不合理。具体而言,对初级产品、其他工业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各类服务占货物或服务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具有同方向的作用效果,出口比重提高,进口比重也提高,而反之亦然。虽然能源价格冲击恶化了出口结构,优化了进口结构,但长期而言弊大于利,对我国贸易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和出口品价格指数为基础对日元兑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进行分析,验证了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B-S效应):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差异导致日元兑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的结构偏离和日元的长期升值。日元长期升值有国内和国际方面的原因:二元结构、日美经贸关系的扭曲等.日元长期升值导致日本多年的通货紧缩,利率下降,形成当前的流动性陷阱。因此在B-S效应下,政府干预下的日元贬值无助于日本经济,并不能使日本经济最终走出萧条,反而会导致日元长期升值的趋势.进行国内的结构改革,加强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是日本经济走出萧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贸易结构与汇率——从中日比较看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当前中国的各种基础因素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进行了比较。发现日本是在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过程、跨入了先进工业国行列后面临货币升值压力的,而中国目前还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当前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来源于外资进入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等产业,同时由于国际技术扩散的作用,使中国的一些粗放型家电产业具有了一定竞争力。这与当时的日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认为:一国汇率应否升值取决于贸易品相对于非贸易品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国家的比值,本文认为这是升值的条件之一,但还必须看贸易品的结构。从日本的经验看,出口结构的高级化是货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本文据此修正和完善了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文章提出:目前人民币尚不存在大幅升值的条件,中国应采取自主限制出口的措施来缓解与某些国家的贸易摩擦,而采用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做法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20.
刘尧成 《南方经济》2010,28(9):29-39
为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本文应用当前新开放经济学主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两国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引入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和粘性的价格调整方式,模拟了在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供给冲击和以货币冲击为代表的需求冲击下汇率的波动,进而用来拟合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结果表明相对于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拟合比较好,这表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解释和预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合理途径,也给我国的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提供了明确的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