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既拥有更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援非进行无端指责,如炮制中国援非使非洲“陷入债务陷阱”的说辞,实质是西方的话语陷阱,沿袭了冷战思维。中国援非秉持不干涉的理念,与西方国家的援助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新时代中国援非的重要意义与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绝不容忽视甚至歪曲。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非援助的进程演变的文章。重点梳理了中国近五十多年的援非历程,并分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的援非经验,即:非政治化、发展一致与民生援助,分析了中国的援助对非洲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探究了中国方面在对非援助和对非交往实践中的一些不被重视的趋势,并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黑维清 《理论观察》2013,(12):70-72
本文以中国对非洲援助为例,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历史演变阶段的思考,得出中国对非援助经验与总结,并借助“创造性介入”这一新型外交取向,思考探析中国新型援非战略的渐进转型.“创造性介入”的探析,既有面对最新国际形势,中国自我更新和自我再定位的主观需求,又有在经验中发现新的平衡点,加大外交政策中“有所作为”的方针力度的客观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借助对非洲援助战略的转型,为我国的外交战略提供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使用2000~2013年Aid Data数据库中的中国对非援助数据、BACI数据库中的中国对非产品出口数据、世界发展指数(WDI)数据库中的非洲国家经济社会相关指标,采用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中的非洲国家与中国投票相似度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对非援助对中国向非洲受援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援助会显著促进中国产品出口到非洲,且这样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共同实现的。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发现,中国对非援助会显著改善非洲国家的政府治理水平,进而使中国对受援国产品出口显著上升。该结论说明中国对非援助不但会提升非洲国家人民的福利水平,也会促进中国的产品贸易;对非援助实现了"双赢"局面,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中央的援疆政策(含兵团),回顾了援疆历程并作了深刻反思;对十九省市"对口援疆"政策做了理论探索:对口支援新疆是我国实现全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战略大局所决定的;要有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可持续的自我发展机制;在对口援疆时,要尽力开发能够较多吸收当地就业人员的项目;对口支援新疆要附带些由当地老百姓自己实施的小型项目。并对"对口援疆"政策的实施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援非     
《中国西部》2008,(1):11-11
1月5目,正在坦桑尼亚访问的日本外相高村正彦发表演讲,表示日本将通过有关国际机构向非洲提供总额达2.6亿美元的援助,为非洲培养联合国维和行动人员,以帮助解决地区争端。该援助还将用于推行有关防旱项目,以防治因全球变暖带来的干旱。此外,日本将寻求非洲国家在石油与贵重金属资源等方面给予合作。高村之所以选择非洲国家作为其新年首访国,是为了向海内外宣示日本积极援助非洲的决心,为即将于今年5月在横滨市召开的“非洲发展国际会议”造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和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国对非援助理论建构的意义日渐凸显。作者在社会科学研究实践转向的背景之下,通过综述国内外发展援助的研究文献,构建了平行经验分享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三个要素,即援助实践中流动的是发展中国家历经实践检验的发展经验、推动援助实践的是注重发展的技术专家以及援助实践促成的是中非发展共同体。此三要素正好回应了当前有关发展援助探讨中的知识体系、援助主体与援助影响这三个关键议题。基于上述理论框架,作者通过追溯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实践后指出,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对非援助的内容和方式等在不断调整,但发展经验的平行分享这一实质始终未变。这一新叙事隐含着平行关系下启发式学习的推进和非洲发展新形象的确立。这一实践转向的理论构建方式以及由此而生的发展经验平行分享理论将为新时期中国制定国际发展合作政策提供参考,也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新的发展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8.
非洲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其区域内国家对华的贸易限制在危机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期中国对非的持续援助是否减少非洲对华贸易限制?为解答这些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非洲受援国削减对华贸易限制的机理,随后利用2003~2013年非洲53个国家的经济援助与贸易限制数据,测算了非洲各国对华贸易限制程度,并检验了中国对非援助削减非洲对华贸易限制这一假说。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非洲各国包含非关税壁垒在内的对华贸易限制指数均高于关税税率,且在危机前后的样本区间内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第二,中国对非援助总额的增加会显著削减非洲对华贸易限制指数;第三,相比工业部门,中国对非洲各国农业部门的援助具有更强的贸易限制削减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洲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其区域内国家对华的贸易限制在危机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期中国对非的持续援助是否减少非洲对华贸易限制?为解答这些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非洲受援国削减对华贸易限制的机理,随后利用2003~2013年非洲53个国家的经济援助与贸易限制数据,测算了非洲各国对华贸易限制程度,并检验了中国对非援助削减非洲对华贸易限制这一假说。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非洲各国包含非关税壁垒在内的对华贸易限制指数均高于关税税率,且在危机前后的样本区间内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第二,中国对非援助总额的增加会显著削减非洲对华贸易限制指数;第三,相比工业部门,中国对非洲各国农业部门的援助具有更强的贸易限制削减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Eora26投入产出表数据和全球中国官方金融数据库,本文检验了中国对非援助与中国对非出口增加值的因果关系及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对非援助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对非出口增加值,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处理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提高非洲国家的交通和通信设施质量是中国对非援助影响出口增加值的主要机制;(3)中国对非援助的出口增加值效应会随产业分类、援助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4)进一步研究表明,非洲接受的DAC发展委员会国家和国际多边组织援助的“碎片化”会削弱中国对非援助的出口增加值的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在经济实力和政府治理能力较弱的非洲国家更为明显。本文的结论为中国对非援助的贸易效应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支持,并揭示了中国对非援助影响中国对非出口增加值的内在规律。这对于加强中非经贸关系,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对非洲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与对非洲直接投资、对非洲进出口等方面的关系。根据中国对非洲援助目标与政策的转变,把中国对非洲援助与直接投资关系的分为三个阶段,并根据第三阶段1993~2007年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对非洲的官方援助与对非直接投资在规模上具有互补性,但从各自占当年中国GDP的比重而言,两者又具有相互替代性。此外,本文还在建立计量模型时发现,中国对非洲援助可以极大的促进中国对非洲出口,但对非洲进口方面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援助一直是中国对非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对非援助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模式,这是一种成功务实的中国对非援助与经贸结合的合作方式,它对中非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得失也引起世界的热议。近年来,中非关系正经历着战略性大转变。中非双方应该共同努力,把这种关系更好地引导到促进非洲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是非洲自己的职责,也是中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外来援助对受援国的影响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西方国家塑造并长期主导着全球援助体系,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援助国的崛起深刻改变了全球援助格局。作者构建了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对外援助与受援国经济治理绩效的理论框架,以2000—2014年中国对非援助为例,将援助项目位置与非洲民众对政府绩效评价数据进行匹配,使用“候选名单控制设计”对中国援助与受援国绩效合法性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包括安慰剂检验在内的多种方式确证结果有稳健性。研究表明中国援助有效提升了当地政府绩效合法性,同时期的西方援助对提升非洲国家的绩效合法性则无明显作用。中国援助项目可能通过推动受援国经济增长和提振民众发展信心两个渠道提升当地政府绩效合法性。作者揭示了中国援助如何在治国理政维度增强受援国的政府能力,进而推动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这与西方援助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上乏善可陈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发现是对中国援助的“新殖民主义”叙事的有力反驳。中国未来应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援助与国际发展合作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合理评估“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对非援助的减贫效应对回应外界质疑和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时空估计策略回归分析中国援助项目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多维贫困的影响,发现中国援助总体有效降低了附近居民贫困程度。机制分析表明,中国援助不仅能够通过调整居民就业结构,带动当地工业发展和提升经济表现增加居民收入,还能通过提高公共资源可获得性改善居民福利水平。进一步地,当地受援强度、项目类型、受援国政府治理和自生能力差异均使援助减贫效应产生异质性。本研究推进了对中国援助有效性的认识,为进一步优化中非国际发展合作机制以提高援助减贫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些国家对中国在非洲投资及援助的关注,为中国在非跨国公司贴上了政治标签,从而渲染了中国对非洲战略的负面国家形象。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利益相关的中国跨国公司,应成为塑造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中国跨国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既有助于建构良好企业形象,也有利于形成中国尊重人权,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进而促进中非传统友谊关系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几十年来中国对非洲大陆提供了大量农业方面的援助,以促进当地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虽然中方援助者始终在积极尝试改进援助方式,但总体来说农业援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仍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作者通过回顾20世纪60-70年代至今的各种农业援助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当前正在开展的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行案例研究,反思中国援助项目在非洲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和难以持久的原因,并探寻进一步改善援助效果的方法。作者认为对非洲援助形式的演变与中国自身的市场改革过程密切相关,援助项目逐步市场化运作体现了中国的发展经验,但非洲农村的独特环境对实施项目的中方企业提出挑战,援助者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仔细摸索可行路径。同时,中国农业援非的探索过程也反映了国际发展援助的普遍困境,在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时,外来援助往往无法融入当地社会,达成本质内生的转变。问题的解决要求援助者转变思路,不以外加标准来衡量援助效果,而应将援助视为协助当地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并从受援国长期整体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对援助作用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7.
建立良好的产业援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一轮产业援疆对新疆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实现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现有研究对西部大开发的阶段进行分析、并对西部大开发的研究角度和19省市产业援疆的制度(逻辑)反思进行了探索,并对19省市产业援疆的未来研究趋势做了简析。  相似文献   

18.
现有关于中国与西方对外援助差异表现及其动因的解释,具有较多意识形态用意,未能切中援助行为的核心特质。一国对外援助行为同时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成分,并非完全基于公益考量或纯粹利他主义。"动机说"与"效果说"都可能被批评者用于指责不同的援助形态,并非中西援助分异的最佳解释路向。实际上,对外援助的"中国特质"不在于是否追求本国战略利益,而是取决于在此过程中能否基于特定交换方式,客观呈现利他后果。有必要重新认识援助行为的战略含义,理解其作为"礼物交换"的实质,基于不同交换取向进行说明。在关系社会学意义上,可以区分关系主导与权力支配两种主要交换取向,分别对应关系型援助和支配型援助。根据关系型交换的原初含义,中国对外援助需要自觉平衡理性与感性因素,进行战略筹划和动态调整;扩展关系渠道,增强"关系投资"的有效度;克服某些短时利益诱惑,赢取核心关系的可持续性;增加可能的讨价还价资本,根据形势和需求做出适当平衡,提升对外援助层次。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非洲援助的政策与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援助是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关于对外援助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些业已成为有条件援助盛行的依据。作者通过回顾美国对非洲援助的阶段性特征,评析了美国对非洲有条件援助的效应及其制约因素,认为美国的有条件援助不仅缩小了非洲国家的政策空间,耗费了大量的谈判成本,而且还影响了非洲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最后分析了中国的非洲战略对美国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
援疆政策古来有之。文章通过梳理回顾我国的援疆政策,分析评价实施援疆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援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建议政府在宏观层面重视援疆工作的同时,也能够针对性地注重解决援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援疆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