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中,几乎没有哪一所名牌大学是孤零零地存在于某个区域,往往是不同类型的大学聚集在一起,互动发展,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通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如美国的波士顿大学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从国外大学城的经验看,大学城是大学群集约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而教育的发展是城市整体竞争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拥有高等教育集群效应的城市来说,大学城的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高等教育的人才优势,如何更好地利用教育带动城市发展,是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南京的三大大学城的学生与南京经济之间的关联性,运用灰关联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分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学城目标取向及运行模式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学城的迅速兴起,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当此大学城建设方兴未艾之际,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较慢而又要借此潮流扬帆直追的城市来说,应很好地把握大学城的创建目标及运行模式,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大学城不是通过搬迁或合并对学校的简单放大,在当今知识经济勃发、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化的大势中,大学城的创建必须超出传统的办学理念,其功能应是多维的,其运行模式应是多元的。一、大学城创建的目标取向(一)革新教育取向,大学城应是教育资源共享的“高校联合国”。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我…  相似文献   

4.
沈北大学城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8月中国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建成大学城达五十多个.伴随大学城建设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正在逐渐地从一种边缘性或适应性组织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成为一种核心组织和主导力量,大学城的建设必将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正> 当今社会,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同样,高等教育要上规模、上水平,谋求大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也应运而生。目前许多地方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大学城,在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晶 《特区经济》2008,(9):276-278
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是高校、企业、政府、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挥重庆大学城的集聚经济效应,对周边区域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可采取"校企强强联手,重视技术市场化,区域广泛融资,地区结构优化,高素质人才助力"的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7.
从当前"大学城"热看我国教育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明  马智胜 《辽宁经济》2002,(11):18-19
近几年,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兴起创建大学城的势头,如已建成的北京东方大学城,广东珠海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以及规划中的广州大学城、深圳大学城、上海闵行大学城、合肥大学城、武汉大学城等等。大学城的热潮是迎合我国教育产业化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及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新举措,也是21世纪中国高校董事会运行模式与实践的新尝试。一、大学城的综述及基本评价“什么是大学城”,不少对这一新生事物予以密切关注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看法有两种。其一,是从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影响的角度来看,大学城是一个以多所大学为核心而构成的,具有特定教育整体功能和环境功能的新型社区;  相似文献   

8.
展凯 《理论观察》2013,(8):80-8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高等教育可以对区域经济起到能动作用,文章以江苏泰州为例,说明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指导方针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谢文芳 《中国经贸》2012,(14):133-133
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的传播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的智力支持和服务,而区域经济发过来又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协调好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对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铁岭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举办本科教育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建立铁岭市本科学院,对促进铁岭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与科技相契的困境与破解的逻辑厘定,有利于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回到协同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初衷。厘清生态与科技相契之困的生态危机的表征,分析生态与科技相契之困的科技理与生态理性关联缺失的缘由,论述生态与科技相契之困的人与自然共进本质的破解之道。这为回应生态与科技共同发展是"悖论"的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切入点,也给人类摆脱兼顾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诸多困境提供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开放"是体现高等院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开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有利于维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但也存在监管问题。开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关键是规划好实验室开放的目标和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实验项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年、2009年、2014年和2019年的30个省份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产业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水平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上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且随年份增加不断加强,并具有较小的区域性差异,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倾向于失调且随年份增加稍有加剧的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在地理空间上大致呈现“自东向西,梯形递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历史特征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企业并购重组始于 1984年 ,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 1997年至今的第五个阶段达到了企业并购活动的真正高潮。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特征是 :公有 (尤其是国有 )产权居主导地位 ;政企不分 ;企业效益低下 ,亏损普遍 ,社会负担沉重 ;规模不经济与产业结构失衡 ;有关并购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同时法律制度执行差。并购重组中的主要问题是 :产权边界模糊 ,并购主体不规范 ;政企不分 ,行政干预过多 ;资产评估不规范 ,造成资产流失 ;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 ,并购方资金短缺 ;被并购方企业人员经济效益不高等。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是 :产权制度必须改革 ;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必须改革 ;界定政府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角色或作用 ;加强和充分发挥并购重组中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首都经济》2006,(7):93-95
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势良好,增速分别为l5.2%.13.1%、l8.5%和l3.1%,均高于第三产业11.9%的平均增长水平。这些行业占GDP的比重为28.8%.比2004年提高2.7个百分点.是带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重要行业。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利用及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处理城市污水污泥的目的和要求,从污泥的减容化、无害化、稳定化及资源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常规处理方法及发展新方向.并介绍了从污泥的产生过程中控制减少污泥产生量的方法,即污泥减量化.  相似文献   

17.
影响党政干部自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政治观念薄弱、价值观念偏斜、意志力薄弱、道德素质低下等方面。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落后,监督制度力不强,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深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措施、加强日常监督、净化用人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端 《特区经济》2005,(12):30-32
所谓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最基本的内容不外乎两点:一是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换取一个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二是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经济利益。众所周知,很从灾害都是因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造成,所以防灾减灾显然是控制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内涵、外延辨析与新城市群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贡生 《山东经济》2008,24(4):36-41
从归类的角度来讲,城市群内涵有八种界定方法,如城市空间论、体系论、经济区域论等等。同时,对都市连绵区、城镇密集区、城市圈、城镇体系、城市集群等概念加以区分,以有助于深化研究。对中国即将形成的23个城市群范围给予了界定,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打破行政边界,逐步建立区域经济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建立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开放型的城市经济系统,强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实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群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