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简讯     
正广东省全面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2017年底,广东省正式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引领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批红色资源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的基层党建示范点和精准扶贫示范村。(辛均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常熟市委围绕推进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引领乡村振兴,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文章在梳理常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做法与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发展中的难题,并提出强化党的领导,壮大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3.
天津旅游村发展的经验在于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党建引领、补齐人才短板、做强集体经营,同时存在经营层次低、市场拓展能力不足、文化保护机制欠缺、破坏文明乡风等问题。文化振兴是破解旅游村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良好的人文环境、优秀的地域文化提高了经济效益,传播文化提升了社会声望,应建立起旅游村文化振兴工作机制、科学善治的乡村文化治理格局、与科研机构开发特色文化的联合机制、特色集体文化产业、专业化乡村文化管理队伍。旅游特色村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4月上旬,湖北省大悟县老促会就如何助力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进行了调查,认为进一步加大红色资源建设与保护力度,发展红色旅游,把历史文化和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河南省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速度",在探索实践中描绘"留住乡愁新画卷",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森林乡村""河南省生态文明村""河南省水美乡村"。强组织,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光山是红色土地、革命老区,帅洼村毗邻中共鄂豫皖省委旧址所在地,这里民风纯朴,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和振兴乡村文化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既有特色又有成效的发展路子。位于宁海县力洋镇的海头村,村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亩、总人口1616人,这些年来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党建引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为宁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新征程上,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对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政治示范意义,运用辩证思维有助于高质量推进老区乡村振兴。宏观上,辩证处理好发挥政治优势与市场作用、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的关系,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培育内生动力为目的优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中观上,辩证处理好发展共性与个性、优势与劣势的关系,以跨越区位发展劣势、高质量利用红绿特色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为重点,注重通过思维与科技创新“扬长补短”。微观上,辩证处理好红色资源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绿色资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充分激发红色资源文化效益为前提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在激发绿色资源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以创新赋能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国合作经济》2023,(12):43-47
<正>近年来,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探索构建振兴乡村集体经济的新型为农服务工作体系,以基层社为载体、党建为引领、村社共建为抓手,开展“党建引领、村社共建”,为走出福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贡献供销力量。  相似文献   

9.
文旅融合是国家战略发展要求。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具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天然条件优势。当前,黑龙江红色文化旅游形成了“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特色景区”、“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等多种融合模式,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推动黑龙江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深挖红色文化价值内涵、构建红色文旅特色品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强化红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助力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新时代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相似文献   

10.
官员在线     
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动乡村发展。——黑龙江省伊春市委书记赵万山5月,赵万山在大吉星村调研时认为,大吉星村拥有开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合理规划,把握好风格风貌,抓好景区景点建设。  相似文献   

11.
赣南原中央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奠定了文化资源优势、国家政策优势和发展基础优势。在实践中,赣南原中央苏区盘活红旅资源,带动产业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乡风文明,弘扬苏区精神,锻造干部队伍,充分激活了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与此同时,赣南原中央苏区也面临地方政府保护管理红色资源压力增大、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创新性要求变高以及相关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可以从创新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壮大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和优化,更好地激活红色资源,服务苏区振兴。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阵地,党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文章在阐述新时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以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从正确认识高质量党建与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用好红色资源、健全党建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更新的不断加速,保护和传承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甘肃作为中国红色革命传统的发祥地之一,更应当将红色文化保护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抓住新一轮城市更新创新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健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革命老区振兴与乡村振兴的政策逐一梳理,选取休闲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华实践示范模式进行研析,借鉴前人成功案例,结合达州革命老区实际,提出: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休闲体育的融合、打造节庆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结合、谋划体育产业与服务制造业集聚发展等路径,打造达州特色样本,促进达州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叶伟勇 《黑河学刊》2023,(1):122-128
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是关键,终身教育对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探讨终身教育理念对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的意义,分析终身教育视角下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的困境,通过总结“领雁”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从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终身教育、整合资源和构建平台五个方面探索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新时期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正广东省四会市黄田镇红色文化深厚,是广宁四会地区农民武装运动和粵桂湘边纵游击队重要活动地。黄田镇全力打好交通、生态两张牌,以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抓好沙糖桔产业发展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黄田镇注重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通过整合修缮江头乡农会旧址、陈伯忠故居、陈伯忠烈士墓等红色资源,建成四会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2020年,游客量达1.8万人次。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只有将党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才能真正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把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变成新时代“三农”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18.
鄞州区东钱湖镇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艺术为切入点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实现小康后的乡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干部队伍、热心乡贤以及艺术工匠这三股红色力量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的价值重构应使乡村文化能够连接现在和历史。中国传统生态美学应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艺术与产业须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共振的结构中发挥作用,为乡村营造获得感与幸福感。古村镇的改造应坚守权利保护和区别对待的原则。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执行者,应处理好对中央政策的忠实理解与执行政策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关系。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统农业文明中注入现代文明的路径,实现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对四川南江县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25亚类、103个基本类型.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南江县文旅资源类型全、丰度大、品位高、组合好、特色优.应紧抓旅游资源五大特色,寻根地学文化引领,发挥"旅游+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串联、乡村文化旅游辐射作用,布局"12822"空间结构、设计4个品牌、7种产品、构建6类融合工程的实践创新模式,促进地方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