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系并非单方向的,而是双向作用的机制。一方面,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好地走向和谐;另一方面,和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廉政文化建设起着逆向加强的作用。二者互涵互动、相得益彰,二者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称为“共振”效应。“共振”之为“共振”,从根本上讲,乃在于二者是“同频”的,“同频”方能“共振”。正是因为二者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精神内核、追求目标是根本一致的,二者才能朝一个方向使劲,相互促进、相互加强,产生巨大的“合力”,这才是二者互涵互动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安徽省郎溪县工商局广泛开展了“和谐工商”构建活动。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能。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还通过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全面规范执法行为。实现了工商监管与地方经济的和谐共振。形成了上下协调、内外和谐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邓红云 《科学决策》2008,(12):89-89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学校中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教与学关系,欲从组织互动性课堂教学、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从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琨 《魅力中国》2010,(31):334-334
和谐原理是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一条普遍规律。国家需要和谐,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课堂教学更需要和谐。教育旨在教书育人,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参与,即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教与学过程的和谐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只有教师与学生同心共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要自觉运用和谐原理进行数学教学,为培养“四有”人才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5.
“从普遍意义上看,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又直接体现在经济领域。在二者之间,存在着共振现象,社会的和谐程度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经济发展的科学与否,又直接对社会关系起着决定作用。”定边县委书记尚洪泽说。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讲和谐”,人们自然会想到讲和谐的“大道理”,什么“重要性”啦,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啦,什么“人脉修出畅通路”啦等等,这些不是不重要,但只知道理,只讲道理,并不一定达到和谐境界,有时反面会因居高临下地“指教”而招致反感。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9):i0019-i0019
杨惠敏长期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第一线,先后任津南区王家场小学、津南区咸水沽第三小学、津南区实验小学三所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校长。她始终把“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和谐的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做为成功人生的追求。无论是早先在王家场小学,靠自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所实施的“师生和谐,干群和谐、学校与家长和谐”的超前理念,还是后来在咸水沽第三小学,依托校情学习整合中贯彻的“领导爱心管理,教师爱心教育,学生爱心回报”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9):i0019-i0019
杨惠敏长期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第一线,先后任津南区王家场小学、津南区咸水沽第三小学、津南区实验小学三所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校长。她始终把“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和谐的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做为成功人生的追求。无论是早先在王家场小学,靠自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所实施的“师生和谐,干群和谐、学校与家长和谐”的超前理念,还是后来在咸水沽第三小学,依托校情学习整合中贯彻的“领导爱心管理,教师爱心教育,学生爱心回报”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海 《魅力中国》2010,(31):384-385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中学英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谷喜旺 《魅力中国》2014,(3):133-134
备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备好课很重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要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教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有趣,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所以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一项工作,为了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师生活动等实行有效的调控,必须进行有效备课。  相似文献   

11.
黄蕊 《发展》2011,(12):124-124
所谓和谐企业,是指企业班子齐心防力,各个部门、各种要素相得益彰,全体员工各尽其能,和谐相处,每个部门、领导、员工的作用和自身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达到社会与企业共赢和协调发展的目的。要使企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必须立足企业现实,注重营造以下“五种氛围”。  相似文献   

12.
庞朝阳 《发展》2008,(7):103-103
一、构建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最为能动的也是最为敏感的关系。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对话犁教学要求通过创造性的感知活动.达成学生对文本的对话和理解,并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达成对自己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立人”的教育目的。而学生在阅读中最大的特点是“前理解”(即语感)的相对贫乏,师生在这方面存在相对的落差,这就构成了师生对话的呵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段永宾 《魅力中国》2010,(36):52-52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苗丰霞 《魅力中国》2010,(16):203-203
师生“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是指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并非相等,教师不能因为平等而放弃“引导、促进、推动”的职责。诚如《语文课堂标准》所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师生彼此应该敞开心扉,互相接纳  相似文献   

16.
金士灵 《魅力中国》2011,(3):128-128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对融洽师生感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诚然,并不是所有的师生对话都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有的对话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有的对话则给学生留下遗憾和伤疤。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要讲究恰当之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邸锐 《魅力中国》2010,(10):198-199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krashen,S.d.)提出情感过滤假设理论(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指出把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焦虑等情感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而情感过滤是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在潜意识上以心理学家们称之为“情感”的因素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它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其学习中所获得的综合输入内容的一种心理障碍。情感过滤理论具体应用于调和小学英语教学师生关系,也有其重要理论价值意义。我们希望以此为基础达到解除学生疑虑,端正学生尊师重教的态度,实现真正的师生和谐的关系。以便顺利推进小学英语教学,平稳健康发展。这便是当前创建和谐小学英语教学师生关系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石小璞 《中国西部》2012,(21):94-97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9.
先民对农业文化整体观的秉承在城市建设上突出地表现为三个统一:注重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城市的建设风格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通过这三个统一,古代城市达到了与自然共生,与环境共存,与历史共振的和谐境界。让我们吹去传统文化上的斑驳锈迹,深刻体会传统农业文化中整体观对于城市建设的作用,总结它们对于城市布局的影响和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李红 《科学决策》2008,(9):38-39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在高校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以个人、知识、制度、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与教学的关系;实施人性化的行政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与制度的关系;建设人性化的校园,构建和谐的师生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