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市民社会"概念由来已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提到"市民社会"一词并在"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长期不被重视。文章简单梳理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唯物史观与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转折时期首次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观点 ,继而又从几个具体方面对其深化认识 ,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早期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理论渊源。但依历史和逻辑 ,因该时期的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把握不是很确定 ,决定了早期市民社会理论非其最终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传统学界对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存在理解不足的现象.实际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是深刻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精华的,且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根基是隐性的社会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达到了同时代的高点.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领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是过程性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进行了初次分析,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分裂的观点是赞同的.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经济学规定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不自觉接受的.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构建了人本主义异化理论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到第二、三笔记本,马克思的视野发生了改变,开始不自觉地从客观逻辑分析市民社会,将劳动概念的理解和分工概念结合起来,将异化理论和客观逻辑结合起来.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从理论上说,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路径.现实意义是对我国市民社会的建设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推进网络化治理是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切入点,辽宁的社会样态及现实条件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治理模式。社会网络化治理的目标模式是通过建立"治理中心平台",使多元主体在平台上信息共用、资源共享、相互协作,能够综合运用公权手段、市场化手段、社会化手段共同处理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类社会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创新性、能动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常态”下,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开采、大规模投资且经济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率先受到强烈冲击,使资源型城市不但经济增速下滑,还面临社会失稳、优质生产要素流失、生产要素闲置和政府治理失效等风险和挑战.资源型城市必须先下大力量建设高水平的社会治理“新常态”,并以此迎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加坡通过高水平的社会治理“新常态”,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新加坡从全世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为经济“新常态”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其建设高水平社会治理“新常态”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新常态”,为经济“新常态”提供保障和动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尤其是辽宁的资源型城市,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积极建设社会治理“新常态”,用高水平的社会治理“新常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中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曲明 《辽宁经济》2010,(5):43-43
1.市民社会的内涵。“市民社会”一词译自英文“CivilSociety”。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认为市民社会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即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概括了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雏形,认为市民社会是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他认为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的体系”或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因此,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概念,其经历了同政治社会一体的古代一元论、同国家分野的二元论以及同经济、国家三分几个不同时期:市民社会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构成、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胡彦涛 《乡镇经济》2014,(6):95-101
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念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在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意义上赋予了“市民社会”新的内涵,并且做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断言。据此,市民社会将成为实现“法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而地方法制作为勾连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场域,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描述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市民社会;一是分析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物质交换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具体来说包括四方面的要素,即生产、所有、分工、交换。  相似文献   

9.
柏欢欢 《北方经济》2010,(23):68-69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 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是和"政治社会"等同的,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那里,意指已发达到出现城市文明的政治共同体及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的概念贯穿于整个哲学语境当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民社会的含义各有不同,梳理和厘清"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全面地把握市民社会概念的本真涵义,把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联系,才能逐步实现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国家源于社会、社会决定国家、国家终将回归社会的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依次更替的动态进程:国家源于社会,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形成国家与社会一体化趋势;社会摆脱国家控制,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国家回归社会,人自由全面发展,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2.
以法制精神推进市民社会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治理的路径是从参与政治起始走向社会自主管理.要以法制化为前提,以市民政治素质提高为基础,建立社会市民组织单位,实现市民社会的良性治理.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市民社会与政府治理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既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又有共同之处。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了市民社会之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以国家为主导,提出了构建我国市民社会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社会精准治理是对传统粗放型治理的反思和社会治理矛盾的回应,具有整体性、人性化、法治化和精准化内涵。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复杂化的"新常态",应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整体性政府建设,并优化公权力主体结构,推进治理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要加大对社会组织支持力度,推动其质量提升和能力建设,并积极开发利用大数据平台、移动互联网等精准治理的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16.
胡遥虹 《特区经济》2016,(5):120-12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制度安排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领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承担"先行军"的使命,发挥"突破口"的作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启动,财税体制改革应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引领"新常态",通过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的系统性重构,建立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以此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王殿君 《改革与开放》2017,(21):122-123
东方社会的历史以及发展道路问题是马克思在晚年的一个研究重点,为了能够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从而丰富唯物史观,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特殊性质、结构和发展道路展开研究,这就促使了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本文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主要内容和价值进行论述,探析其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峥钰 《理论观察》2006,3(1):47-4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市民社会的最初经济学解剖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完成:一是从批判性层面上对市民社会中的“异化劳动”进行分析,深刻解剖了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另外是从肯定性层面上对市民社会中的“对象化劳动”进行分析,成为使“市民社会”概念发展为描述社会历史的基础性概念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政党的中间媒介说强调政党在联结社会意识形态和官方政府机构间的中介作用,认为政党的本质是联结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中间组织。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侧重从伦理文化意义上概括市民社会,强调其意识形态功能。本文对政党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初步作了一些探析,希望能对当代的政党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20.
政党的中间媒介说强调政党在联结社会意识形态和官方政府机构间的中介作用,认为政党的本质是联结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中间组织.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侧重从伦理文化意义上概括市民社会,强调其意识形态功能.本文对政党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初步作了一些探析,希望能对当代的政党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