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惩治腐败和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基于1996年到2014年138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探索了腐败控制降低一国贫困率的新机制,即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我们发现:第一,腐败控制显著促进了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第二,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显著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率;第三,"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腐败控制是通过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进而降低一国贫困率的。文章的发现是对发展中国家腐败与贫困关系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但有助于理解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的制度基础,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设计反贫困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2.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提供公共产品,受众面广、关乎国计民生,在合作期间政府对私人部门的监管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得出政府监管的重点是对私人部门的盈利状况监管和质量监管,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通过研究私人部门成本和收益的构成,并比较两者判断私人部门盈利区间,以便实现对私人部门盈利状况的监管;通过对公共物品质量标准设定和国外发达国家监管体系的研究,为我国政府对私人部门的质量监管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史玮 《辽宁经济》2006,(4):41-41
一、有中国特色的PFI模式 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1992年始于英国,是国际流行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模式,意指“私人主动融资”或“私人融资计划”,指在项目开发经营过程中,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由私人部门承担部分公共物品的生产或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购买由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或给予私人部门以收费特许权,或政府与私人部门以合伙方式共同经营,来实现公共物品产出中的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和产出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传媒     
凭什么看空中国? 2012年,外部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展望相当悲观。部分质疑认为,中国私人部门的需求趋势性下降:对于需求的质疑,只需微观观察就不攻自破、中国私人部门的需求体现为对配套基础设施和城镇化积聚效应创造的新需求?私人部门对公共部门投资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祥来 《山东经济》2009,25(1):13-18
从供给主体角度,有四种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即公共供给、私人供给、第三部门供给和PPP供给模式。纯公共产品供给适合公共供给模式,部分准公共产品供给可以采取私人供给模式,第三部门在社区服务供给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公共产品单一供给主体不可避免“失灵”问题。PPP供给模式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缔结为合作伙伴关系供给公共产品的一种有效模式,竞争、激励和博弈不仅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能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平利益。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对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介绍与分析,然后对私人组织和公共组织的异同进行分析,最后在科学借鉴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群体价值观为基点、学习能力为核心、人员激励为手段的战略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7.
不能再错失结构性改革的好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会认为,对新一届的政府而言,社会的和谐和民生问题比结构性改革更重要。但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国当前阶段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就业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这要依赖就业创造,而就业创造离不开私人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国经济当前最需要的是私人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扩张,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人口。  相似文献   

8.
张澜馨 《魅力中国》2013,(29):55-55,57
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出现的状况是总体水平较低,发展略不平衡,低效率低水平等基本情况,所以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是现阶段需要我们探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本文从中国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公共服务主体类别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找到一定的供给模型,并结合十八大的指导思想,完善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的发展,促进政府职能和服务,并给予机制上的保障。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等单一主体的理论来源进行分析后认为在多中心治理区域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是当今中共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竞争型市场经济中,如果一个行业享有超过正常回报率的利润,就会吸引新的竞争者进入,继而引起产量提高,价格和利润下降,起到限制超额利润的作用。市场经济就是靠这样竞赛和竞争来激励私人部门有效率的活动。然而,自由市场决策并不总是有效率的,当没有竞争或竞争力量弱小,而厂商有足够的市场力量时,他们会利用其垄断力量抬高价格,降低产量,市场失灵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0.
陈宪 《沪港经济》2006,(5):49-49
中国在经历了28年的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发育后,与民间组织有关的诸多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现代社会是由以居民和厂商为主体的私人部门、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和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第三部门”共同组成的,我们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这3个部门间的平衡和协调,进而在效率与公平的方方面面各自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的深入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着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动态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目标模式。其中,发展的层次目标是系统发展,而且必须是科学发展,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原则目标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目标是统筹兼顾。这是一个以新的内涵科学地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系统观、时空观、进程观的有机统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岩 《特区经济》2006,(5):267-268
房地产投资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房地产投资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相结合,提出房地产投资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一方面,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将可持续发展观引入房地产投资,从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3个方面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重点。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亮点。文化旅游靠特殊文化资源吸引众多游客。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决定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了解维吾尔族麻扎朝拜的文化背景,对麻扎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荆  顾平  席娜利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70-73
文章对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因素(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发展、生态环境及社会责任) 进行系统、综合性的分析,通过战略地图描绘这六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战略地图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以便执行,然后介绍了六因素之间的平衡作用.最后提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来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淮北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磊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76-80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类型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并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枯竭后城市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文章以安徽淮北市为例,运用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对淮北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影响淮北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其产业结构单一化.通过对淮北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评价,提出了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及战略重点.以此作为典型实例分析,希望能给其它类似城市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季永伟 《特区经济》2008,(12):303-304
协调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等政策议题,初步建立了整合性的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广东、山西、青海和新疆这几个典型区域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了分析,检验了本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和权重设定的合理性,并对四省区构建可持续能源发展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兴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在发展海洋经济时,需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的要求,积极探索实现浙江海洋经济"包容性增长"所必需的"公平发展"、"均衡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 with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monetary powers, and discuss its determinants, prospect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normal.” Specifically, after summarizing the major progress made thus far, we conduct a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ing that economic size and financial conditions ar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tatus, while inertia and other unobserved factors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enable us to undertake a scenario analysis focusing on the renminbi's potential to become a global reserve currency. Based on this quantitative research, we then revisit China's policy initiatives designed to promote its currency overseas. In our view,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 along with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liberaliz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means to achieve China's goal of reaching a more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model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I. High Growth, Higher Stakes China’s economy in 2005 experienced another year of surging growth, with its total GDP(based on recent revision) expanding at 9.9 percent to reach 18.23 tn yuan (US$2.26 tn).1 Growth in 2005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10.1 percent in 2004; but it was nonetheless very high. Sustained high growth is accompanied by potential high risks, and it inevitably raises the issue of future sustainability of high growth. Although the Chinese economic policy-makers in 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