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彭轶丽 《特区经济》2013,(12):16-19
本文结合中心城市特征,认为中心城市作为推动和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辐射带动、示范集聚、自我循环修复三大作用,并且以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新型城镇化为例,具体分析泛珠地区的城镇化问题,以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为基础,分析了中心城市在推动"泛珠"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提出了中心城市在推进"泛珠"地区新型城镇化中的五个策略。  相似文献   

2.
庞亚君 《浙江经济》2012,(24):28-29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这四大历史性任务,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是城乡统筹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的关键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所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制度先发优势"推动了温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上世纪末以来,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名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所下降,率先改革的"制度红利"正在弱化。总体上看,温州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城市化滞后于工  相似文献   

5.
2013年全国两会后,城镇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人们虽已达成基本共识:城镇化关键在"人的城镇化"。但我们也注意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还有很多观念的禁区和利益的雷区亟待破除。城镇化能带来哪些"红利"目前政界和学界都普遍认为,  相似文献   

6.
"‘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两种发展模式,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两种发展模式,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7.
新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同时,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产业结构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层次明显偏低,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匹配,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新疆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均呈正相关,尤其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强劲,但新疆越来越"重"的工业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就业效应,新疆城镇化进程缺乏现代服务产业的支撑。因此,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促进新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新疆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一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卖地、盖楼、建小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成了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并出现了乱占耕地的现象。片面城镇化导致城乡脱节,以至于城乡面貌被人批评为欧洲与非洲之分;无序城镇化导致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在城镇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城乡分治思维的传统观念,"产城脱节"带来大量的"睡城"、"空城",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从来就是以人口进城为判断标志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把新型城镇化简单说成"人口的城市化",将过去30年的城镇化说成"土地的城市化"。我不大认同,因为在理论上,根本就没有类似"土地城市化"这样的说法,城镇化从来就是以人口进城为判断标志的。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虽然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已经谢幕,但"城镇化"(城市化)的主题依然会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十二五"期间将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及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未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进入一个"黄金时期"。以宜居理论指导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将促进我国的城镇化更加健康发展。该文简要介绍了宜居理论,阐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理念的演变,最后提出了以宜居理论指导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胡伶俐  施祖麟 《特区经济》2006,211(8):362-364
加快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城镇化的发展是工业化、市场化与城镇化的三位一体。首先,城镇化是一个循环累积上升的过程。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产业和市场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共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因素——区域环境的提升过程。其次,地方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该区域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就业、产业分工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投资发展等软环境,即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最后,政府参与建立市场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实现农村城镇化。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就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质量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过去10年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时提到"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未对城镇化质量问题进行评价。在展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要让"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这表明中央对过去的城镇化质量问题较为担忧,对未来的城镇化质量提升较为期待。李克强总理在谈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时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2013年3月,  相似文献   

15.
于虹 《辽宁经济》2011,(4):44-45
通过对辽宁省"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的回顾和总结,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思路及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包括提高城镇综合管理能力、城镇化与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区域间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城镇管理改革与创新、提高城镇综合服务能力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城镇化"成为关键词不断被热议。对于中国而言,"城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进入升级时代——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问题仍很突出,"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自2000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城镇化战略以来,城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然而,城镇化道路应该怎么走,并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需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相伟  王明姬 《发展》2011,(3):14-16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沿着"两条线"同时推进,"一条线"是提高城镇化水平,表现在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总量不断扩大;"一条线"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表现在农民工逐渐获得市民待遇、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2010年4月,笔者跟随国家发展改革委青年干部调研组前往成都、宁波、嘉兴、沈阳、抚顺、鞍山等地区,对我国城镇化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20.
李勇 《辽宁经济》2012,(2):34-38
辽宁城镇化发展大体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城镇化率经历过快速增长和陡然降速的极端过程。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尚不及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城镇基础建设滞后,小城镇集聚作用较弱。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是"十二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