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考虑生产函数的区域异质性、时期异质性、产业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劳动、技术三种要素投入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具有递减特征,且资本和劳动具有互补性,而技术的边际生产率具有递增特征。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具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且数值大小小于1。技术进步差异水平在不断缩小,且技术进步为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ALLEN替代弹性模型对制造业分部门的投入要素的自价格弹性和相互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了测算,发现资本、能源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不仅在整个制造业层面上差别很大,而且在每个分部门的内部差别也非常显著。就制造业整体而言,资本与劳动、劳动与能源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替代关系,而资本与能源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互补关系。此外,能源的自价格弹性要明显地高于资本和劳动的自价格弹性,表明了利用能源价格上升进行节能具有较大的空间。在制造业内部,要素价格变化导致每个行业内部不同的要素替代。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考虑资本、劳动、土地三大传统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对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进行了测度。本文利用2004-201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各省劳动、资本、土地的价格绝对扭曲度及相对扭曲度。测算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劳动、资本、土地价格都低于其边际产出,价格存在负向扭曲,其中土地的价格负向扭曲最严重,其次是劳动,最后是资本;从时间维度来看,各要素的负向扭曲都呈改善趋势。表明我国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样本期间有所推进,但改革推进速度不同,资本市场化改革最快,劳动次之,土地市场化改革最慢。本文将要素价格扭曲引入到技术进步偏向的分析框架,通过数理分解,从理论上分析了要素价格绝对扭曲的变动对要素技术效率的变动的影响,以及要素价格相对扭曲度的变动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进而将测算得到的要素价格扭曲度数据引入到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中,估计了我国各省的要素替代弹性,进而测算了样本期间各省份的资本、劳动、土地的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样本期间,我国的要素替代弹性总体小于1,资本、劳动、土地间呈替代关系;劳动、土地的技术效率呈上升趋势,资本的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在资本和劳动间偏向劳动,在土地和劳动间偏向劳动,在土地和资本间偏向资本。  相似文献   

4.
要素替代弹性与我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率增长小于劳动技术进步率增长;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和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数据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在各个产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不同产业对数据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文章构建包含两个生产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用于代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每个部门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将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数据扩展型技术,与传统生产要素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函数。不同部门的数据产出弹性、数据和传统要素的替代弹性存在差异,这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的重要因素。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研究,文章发现:在不同产业之间,由于产品替代弹性较低,提高数据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数量会导致数据产出弹性较高、数据和传统要素的替代弹性较高的产业产出提高,但其产品价格和名义产出降低,促使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数据利用效率低的产业。这一过程将改变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在同一产业内部,由于不同企业间的产品替代弹性较高,数据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流向数据利用效率高的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整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受到数据要素的调节,且最终的影响方向和路径与数据要素一致,可以通过调整需求结构引导更具...  相似文献   

6.
日本制造业产品以其制作精良和显著的节能特点使其在全球范围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本文利用1990~2009年日本制造业13个大类部门(包含52个细分产业)的实际经济数据,采用面板回归分析、Morishima替代弹性计算以及能源强度分解,分析了要素替代、贸易和技术水平对日本制造业部门能源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相比技术变动、贸易和产业份额变动,要素替代在制造业部门能源强度降低过程中显示出更为关键的作用,非信息技术资本对能源投入的替代导致日本制造业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第二,考虑到技术变动在能源利用中的作用,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属于能源消耗型产业,而非能源节约型;第三,贸易和产业份额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上述结果意味着日本产品的节能技术在其生产过程中未能得到充分运用,要素替代在未来日本制造业能源强度下降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河南省1989-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要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为1.422,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315,能源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218,三个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河南省的经济特征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并且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要明显大于资本和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对边际产出弹性的影响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的科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运用1997~2009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及三者的内部投入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除了技术进步的推动之外,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带动。总体上来看,劳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作用不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表现为负,但近些年其作用逐步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和高等教育事业,是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的现状和特征,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采用长岛县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考察海水养殖资本、劳动和养殖面积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及边际产出。结果显示:劳动产出弹性为负值,资本的产出弹性下降,养殖面积的产出弹性小但呈缓慢爬升态势;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显著,资本、劳动对养殖面积的替代弹性较低;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均呈明显的递减趋势。海水养殖业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均不同程度地呈现递减趋势,保留着依赖扩大养殖水域面积进行简单再生产的特征。海水养殖业转型发展需要优化布局,推进集约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科技装备水平,转变生产方式以提高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产的发展,不仅要靠投入要素的增加,更要靠技术进步。现代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般以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作为评价指标。这是因为资本(在实物上表现为生产设备)和劳动的效率及其比例能够反映出生产技术概貌的缘故。在技术不变时,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又称资本集约度)已定,作为二者之比的资本系数(又称资本产出比率)也就确定。生产设备是现代技术进步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只反映生产没备和产出总量之间数量关系的资本系数本身与其说是技术进步指标。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7-2009年新疆16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研究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投入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动态条件下市场成熟度、人文、制度等无法量化的因素对当期经济增长作用较大,从长期看能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资本弹性下降,人力资本影响更为显著,新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资资本投入的说法并不能成立。从区域差异来看,不同要素投入对南、北疆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许冰  崔友军 《特区经济》2006,211(8):375-376
本文以扩展的“索洛余值”模型为基础,利用多元非参数模型的局部线性估计,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以及资本、劳动力、能源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能源的贡献率基本不变,而投资和技术进步在产出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能源视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纳入要素替代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并细致刻画了开放条件下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及其要素使用情况。通过构建一个要素投入需求方程组模型,本文采用SUR回归估计了1998-2009年我国自发技术进步、R&D、技术购买、FDI和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对能源要素份额和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进步效应总体上导致能源强度上升,但R&D和FDI技术溢出均能促使能源强度的降低;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要素替代作用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14.
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借助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出计量分析模型和计算用模型,运用粤东、西、北面板数据(截面距离为12个地级市,序列长度为2002—2012年),对省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到的粤东、西、北地区资本产出弹性为0.63、劳动产出弹性为0.37;从总体上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由于劳动投入增长极其缓慢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微弱。研究表明,要有效推动省域内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在完善欠发达地区(粤东、西、北)基础设施和制度规则的基础上,运用好税收、财政、信贷、科技扶持等政策手段,切实促成该地区资本、劳动等要素之量的较快增长和作用的恰当发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有与非国有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了包含东、中、西部区域效应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模型。比较显示,国有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非国有经济的增长则主要来自资本和劳动两要素投入的增加。同时,区域因素对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的产出规模和投入要素的弹性均产生显著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6.
规模递增、技术进步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娟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45-49
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技术进步贡献率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用OSL估计方法建立了样本区域旅游就业线性模型和索洛余值增长模型,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中基于经济规模不变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弹性和为2.03,呈规模报酬递增,且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贡献差异明显,资本投入要素贡献度高达182%,劳动投入32%。平均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极低仅为一11%,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最后为持续发展西部旅游经济,提出加强技术引进、制度创新及继续大量资本投入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温玉萍 《北方经济》2007,(24):17-19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棉花产出增长的众多要素归结为土地投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气候因子和政策制度5大要素.再应用CD模型分别测算这5要素在我国棉花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分析发现,1978~2005年,资本投入对我国棉花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投入、气候和劳动投入,而政策制度的贡献率则为负.  相似文献   

18.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高新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该国的总产出来衡量的,总产出取决于总投入,投入有三个来源: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贡献,前两者都是有形投入,对于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获得,当前两者的产出已定,余下的经济增长就归功于技术进步。这是在劳动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发达国家中,资本与劳动投入在产出中的…  相似文献   

20.
温玉萍 《北方经济》2007,(12):17-19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棉花产出增长的众多要素归结为土地投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气候因子和政策制度5大要素。再应用CD模型分别测算这5要素在我国棉花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分析发现,1978~2005年,资本投入对我国棉花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投入、气候和劳动投入,而政策制度的贡献率则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