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等就业,宪法赋权。但全国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显示,城乡平等就业的水平和结构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程度的演进而提高,外来女性在第一劳动力市场上受到的职业排斥程度远远高于该市场上外来男性受到的职业排斥,部分职位甚至出现了"排斥强化"的现象。除入力资本因素外,社会资本、家庭责任、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外来女性遭受"排斥强化"的重要因素。这些领域将是政府提高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合意性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博 《改革与战略》2008,24(2):23-26,85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因受到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而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因此,消除社会排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缺爱的教育     
曾炜 《中国报道》2010,(5):98-98
推荐理由 从一名让人头疼的“差生”到后来成为法国知名的作家,作者自身的经历极富戏剧性。本书是自传性的教育文本,对社会、教师和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评论。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享受农民工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农民工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改变农民工的城市"边缘人"地位,首先必须赋予农民工平等的社区参与权.但是,农民工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和市民心理方面的社会排斥是诸多因素中的更深层原因.因此,我们要改变农民工低度社区参与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排斥人手,同时也要从农民工自身解决他们城市融入问题.反社会排斥,构建农民工城市社区参与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享受农民工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农民工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改变农民工的城市"边缘人"地位,首先必须赋予农民工平等的社区参与权.但是,农民工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和市民心理方面的社会排斥是诸多因素中的更深层原因.因此,我们要改变农民工低度社区参与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排斥入手,同时也要从农民工自身解决他们城市融入问题.反社会排斥,构建农民工城市社区参与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成绩差,或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而被视为差生。他们常常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程度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差生更差,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因此,关爱差生,成为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个体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之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教育对于社会分层的正向流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弱,高等学校贫困生被社会排斥的形势愈益严重,需要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调适。  相似文献   

8.
甘露  潘怀明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21-24
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并没有取得平等的就业资格,他们仍然是社会排斥的对象.文章以社会排斥为中心概念,通过定性分析和研究发现,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等要素构成了独特复杂的社会排斥主体系统,共同作用于社会排斥客体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文章最后得出了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础是法制与公共政策要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城市,他们逐渐成为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社会网络等方面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他们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排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一大障碍。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国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和需求满足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公共议题,通过对广州市农村残疾人的抽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残疾人存在就业率低、就业支持不足等就业问题,导致农村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制度排斥、观念排斥和教育排斥。对此,文章提出促进残疾人的自我觉醒与发展、促进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革新等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差生也叫“双差生”,美称“后进生”,即成绩差和品德差的学生。近几年,受各方面消极影响,差生数量和差度愈来愈大。做好差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成为学校当务之急的事情,也将成为衡量学样教育质量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施颖  SHI Ying 《理论观察》2007,(5):129-130
农民工边缘化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乡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社会排斥是造成农民工边缘化困境的主要原因。社会排斥不仅会使农民工权益遭到限制和损害,也会导致社会公正失衡,最终会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受到危害。因此,我们要采取系统的对策,全力消除社会排斥,逐步改变农民工的边缘化困境。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低保中的社会排斥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伟 《特区经济》2008,(11):126-127
近年来,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社会排斥问题,把相当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排斥在低保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贫困及致贫原因认识的偏差、社会救济理念认识的滞后、识别低保户的困难、低保资金支出压力大等造成的。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调整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构成、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社会救助工作就成为解决社会排斥问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前,描述金融排斥程度有"六维度"分析法。本文通过地理排斥、评估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四个维度,运用新疆14个地州市的城镇人口占比、万人网点数、民族构成和人均GDP四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新疆各个地州市的金融排斥指数,通过实证分析量化了新疆各个地州市的金融排斥程度,得出:金融排斥北疆地区最轻、东疆地区次之、南疆地区最为严重。同时分析了地州之间形成巨大金融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区域GDP总量和人均GDP、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人口集中度。为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归管、普及金融知识、协调南北疆经济均衡发展等政策建议,以缩小新疆各地州之间的金融差异。  相似文献   

15.
石惠 《魅力中国》2013,(22):21-21
新型城镇化倡导社会公平,重视人的城镇化。交通对城镇改造形成不同功能的区位格局,造成居住空间分异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本文对交通与社会排斥已有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对交通带来的社会排斥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标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因为受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还因为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能力,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试论义务教育公平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义务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应当包括“同质”与“差异”两个屡面的公平。同质的公平,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无差异的.要求用同样的标准和规则要求所有的人,在教育上体现为每个人应当平等的享有起点、过程及结果。起点公平,是指受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公平,是指学校提供的校舍、设备、教师等方面的条件均等;结果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有同样的成功机会。差异的公平则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它肯定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权利.在教育上它要求不同禀赋的个人根据其家庭条件的不同可获得最大潜力的发展。而义务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及其成员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实施的一种基础教育。所以义务教育应当是“同质”的公平,即保证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口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公平的受教育过程和平等的成功机会。  相似文献   

18.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社会权利的缺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刚 《理论观察》2006,133(2):64-66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所受到的社会排斥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权利的缺失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消除社会排斥,保障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即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又可以满足个人对未来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发展、精神需求等方面的追求.因此近年来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自高校扩招以来,但囿于教育资源和法律上的不完备,使公民的受教育平等权和平等获得教育的机会受到严峻挑战,"性别歧视"、"高考移民"、"相貌歧视"、"家庭背景差别"等不一而足,特别是不同家庭出身和家庭背景的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同日益成为社会和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学生家庭背景如何影响高等教育需求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成长发展十分重要。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根本途径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社会教育是环境保障。只有三种教育彼此协调、互相促进,才能在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