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日,全市首家“行政调解中心”在工商东丽分局揭牌成立。行政调解中心在工商12315投诉举报中心只受理消费纠纷的基础上。将调解受理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消费纠纷外,还可调解区内执法监管争议、合同争议以及企业登记争议等等。为此,工商东丽分局设立了专职调解员。纠纷当事人还可在名册中自愿选择调解员组织调解。  相似文献   

2.
冯玲玲 《魅力中国》2010,(23):172-172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中提出“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大力发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扩大调解主体范围,完善调解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加强诉前调解与诉讼调解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协调机制,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近年来,诉讼调解制度呈现强势的复兴态势,实务界也把诉讼调解率的提高和诉讼调解的运用作为一种实践中的强势命令。面对诉讼调解的强势局面,更需要我们对之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发挥诉讼调解的优势,也不能片面追求高诉讼调解结案率。  相似文献   

3.
2014年以来,津南区司法局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组织开展了以法律专家、调解专家命名的“个人人民调解工作室”活动。目前。已命名两个“个人人民调解工作室”.分别是咸水沽镇刘恩顺工作室、辛庄镇郑宗瑶工作室。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间调解纠纷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世观和哲学思想。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注重调解;仲裁过程中,“仲裁与调整相结合”被国际上誉为“东方经验”或“中国经验”。民间调解,也已成为成功解决商事经济纠纷的一条通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的逐渐增多,中国涉外和国内解决商事经济纠纷的调解事业均有长足发展。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  相似文献   

5.
韩芳 《黑河学刊》2007,(3):93-95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理论上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也作为我国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然而,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目前的审判实践中,有大量的行政案件是通过“调解”解决的,所以应对我国现有的行政诉讼调解立法重新进行思考,确立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6.
答:一、调解分为诉讼外调解和法院调解。 诉讼外调解特征: 1.当事人的行为无诉讼上的意义; 2.主持者可以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仲裁机关、双方当事人所信赖的个人;  相似文献   

7.
文铭 《魅力中国》2009,(1):84-85
被誉为“东方经验”的法院调解在我国的纠纷解决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关于法院调解的具体操作过程尚存在不同意见,但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前提下,法院调解又被赋予了新的重要意义,本文以调解双方对审理结果的心理预期为切入点,希望从介入时机的把握方面对我国明确法院调解的具体操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桂华乔 《黑河学刊》2012,(2):111+129-111,129
“虚假调解”以非法的目的与手段的手段,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财产或权益,损害了人民调解的形象,扰乱了正常的调解秩序。打击虚假调解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虚假调解案的识破机制和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9.
于秀玲 《黑河学刊》2005,5(2):83-86
调解是指具有中立性的第三者通过当事人之间的意见交换或者为其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当事人达成含意,解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即中立的第三者为法院的调解。法院调解制度在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思想早有不谋而合之处。儒家的中庸、和为贵和息讼的思想精髓几千年来所孕育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为法院调解制度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使之成为各个阶层、各种角色广泛接受的解纷方式。在关于解纷机制改革的探讨与尝试中,甚至出现了建议彻底废除法院调解制度的一派学说。因而时法院调解制度在中国解纷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考察与分析,明确法院调解制度的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时于解纷机制改革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少友  杨江  向鹏 《魅力中国》2011,(21):159-159
法院调解被称为“中国的衡平法”,在国内一直被称为“传家宝”,在国外亦有“东方经验”之美誉,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法院调解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显现了诸多弊端,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元素。本文从法院调解的内涵、现存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先行调解自2013年实行以来,到目前已经有五年的时间,由于对其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的混乱。文章对先行调解的主体进行研究,主要介绍了先行调解制度的相关基本内容、先行调解主体的现状,对先行调解的主体进行梳理,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考察国外相关制度的现状,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台的相关意见,分析了法院在先行调解主体中的角色分析,并提出由法院外的力量即特邀调解人员作为先行调解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据悉.辽宁省目前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调解组织网络。据辽宁省总工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辽宁全省共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30947个.去年受理并调解成功的劳动争议案件达21436件.全省工会法律援助服务机构受理案件4113件.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11883件。  相似文献   

13.
孙玲 《魅力中国》2011,(14):161-161
法院调解,即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  相似文献   

14.
“法院的基本职能是审判.我们要通过公正高效的审判工作.服务保障民计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能动作用。为百姓多做实事。”东丽区法院院长蒋亚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该院从打击刑事犯罪、加大调解力度、促进执行等多个方面下了极大功夫.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改革与战略》2007,(4):146-147
今年初,南山区劳动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将劳动信访、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三方面资源和人力进行整合,创造性地建立了这一“三合一”平台,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全面提速提效。这一创新之举,使劳务工维权之路不再漫长,社会因此更加和谐稳定。为此,本刊记者来到了南山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见证了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一、必须遵照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进行调解;二、必须取得双方当事人同意,不得强迫调解;三、必须了解调解不是起诉必经的程序,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17.
刘斌 《理论观察》2010,(4):89-90
以法院为主的司法调解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激活民间大量可以赖以利用的调解资源,将民间调解、行政调解等纳入大调解框架,构建以法院为枢纽的双向交通的立体化调解格局是破解调解难题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曾经得到西方国家的肯定并被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然而在审判方式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调解这种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制度,正在面临社会转型期的混乱和困惑,有些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和效果,有些则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甚至成为改革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韩旭 《东北之窗》2015,(4):66-67
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处理中,调解是调整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方式。调解以其灵活、便捷、高效以及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按照"调解为主、调裁结合"的方针,将法律规范与争议纠纷事实巧妙结合,力促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不仅可以有效的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减少纠纷,而且也降  相似文献   

20.
曹赛萍 《魅力中国》2013,(20):382-383
摘要:近年来,在倡导“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的司法背景下。及大量的矛盾纠纷进入法院的社套背景下,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诉讼压力,诉讼调解制度受到空前的重视。但是随着调解率的不断升高,调解案件中请执行率也逐步攀升,加剧了法院的“执行难”,也对司法的公信力产生了不良影响。解决调执失衡,需设计科学的调解考评体系、完善调解的保障制度及建立调执结合机制,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调执兼顾,让调解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