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需要隐性采访,是因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实现自我净化的一种必要机制.受众喜欢用隐性采访手段采制的新闻,是因为他们通过记者的采访,看到了阳光不能照到的黑暗角落.尽管我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但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应当限定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无论如何,法律,都是隐性采访不能逾越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陈春丽 《发展》2008,(7):80-80
无论在电视还是网络上,总会看见一些用微型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拍摄的影像和图片,表现的情景都是在平常不容易见到的,或者根本想象不到的。连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知道这种新闻手法叫“偷拍”,新闻专用语即为“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是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隐藏真正的采访意图而进行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提及“望、闻、问、切”,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我国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采用的方法。那么就会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提到记者在采访时也可以应用呢?我认为:新闻采访中的“望”,就是记者在采访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被采访的对象、事物和周围的环境,用敏锐的新闻感觉去打量、洞察所采访的事件和人物。“望”,用行家们话说就是“用眼观察”.这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记者采访,首先用眼观察,观察对方有助于提问,观察现场有利于思考,观察贯穿于采访的始终.观察得越深刻,…  相似文献   

4.
鹿存强  李雪 《理论观察》2005,(6):139-140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所广泛运用。然而,隐性采访如果在采访活动中运用不当,将会引起新闻侵权和新闻官司。因此,要严格隐性采访务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制作播出关;加快相关立法等,使隐性采访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  相似文献   

5.
服务外包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对于正处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期的宁波经济带来什么?"这是一片充满期待和想象的广阔蓝海,这里有无限的机遇,抓不住眼前的机会,就可能错失外包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东蓝数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召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6.
生活类纪录片就是对生生不息流动的现实生活采用客观实录的手法 ,自然生动地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将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体现在所摄录对象的平静叙说中 ,体现在事物本身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一部生活纪录片要在记者和采访对象相互配合下产生。采访对象是记者拍摄的画中人、主人公 ,如果打不开采访对象这把锁 ,也就意味着采访活动难以成功。而若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有充分的研究 ,让他十分愿意地在记者的引导下说出记者所感兴趣的信息 ,采访就会顺利进行。那么采访对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大多存在什么心理呢 ?合作者往往有以下心理 :(1 )…  相似文献   

7.
对隐性采访引发的有争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SecretiveInterviewins)是相对于公开采访(OPenInterviewing)而言的,又叫“微服私访”、“暗察暗访”。它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①这一方式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和特定的采访环境。“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②近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闻界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为适应新闻改革、新闻竞争的需要,隐性采访以其对社会生活强有力的监督制约的优势,使得它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然而,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同时存在着利…  相似文献   

8.
巩雪 《发展》2010,(9):98-99
隐性采访也即是偷拍或暗访,它是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隐性采访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大众的质疑,不论是从方式方法上抑或是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上,都在考验着媒体的责任担当,考验着传媒伦理对于隐性采访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始终贯穿于电视记者的采访行为中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采访提问指的是提问与对答以同期声形式出现在电视新闻中的那一部分 ,即记者和采访对象出镜的部分。作为电视新闻中的一部分 ,电视采访提问从结构说应与通篇报道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内容上讲它应与采访的主题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么电视采访的提问应符合什么样的要求 ,电视采访提问的构思从哪里开始 ,又如何设计好电视采访的问题呢 ?当观众打开电视机 ,听一位记者问道 :“开展这项活动有哪些重要的社会意义呢 ?……”观众的耐心会被采访者那平淡的发问和回…  相似文献   

10.
刘宏扬 《理论观察》2011,(3):174-175
电视隐性采访也叫暗访、密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也是电视采访中一种特殊的方式。通常在采写负面的民生新闻、揭露社会弊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电视隐性采访,可以避开不必要的干预与阻挠.可以更真实更客观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目前各电视媒体大都青睐这种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多个侧面对隐性采访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以隐性采访在我国电视报道中的运用来分析隐性采访与真实性的关系及其合理性研究,分析了隐性采访在法律和伦理道德层面的权衡。  相似文献   

12.
时下,隐性采访已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和时效新闻的常用手段.在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有的支持并赞赏隐性采访,有的否定和反对隐性采访.如从传播学的正负功能入手分析,隐性采访具有正负功能.两相比较,应慎用、少用、不用隐性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迟凤东  张闻 《魅力中国》2010,(20):201-201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在探讨采访的成功经验时,不少阅历丰富的记者往往会说:我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心理交流。其实,新闻采访过程是记者和受访者心理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和受访者的心里都处在一种微妙的变化之中。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接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相比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我们广播记者更需要得到表达清晰,内容丰富生动的采访讲话录音,所以广播记者在采访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过程。一条新闻写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工作,而能否把握采访对象心理,是记者采访成败的关键。美国的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指出;“一个作者,不管他多么富有才华,如果采访无方,他的才华就得不到充分施展。”因此,当采访对象确定之后,记者就应注意研究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搞好采访工作。由于社会各阶层人士之间具体情况各异,所以,对待记者采访的心态不尽相同。从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影响采访对象心理变化的因素很多,诸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建雯 《发展》2010,(3):61-62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记者获取新闻第一手材料的关键环节。采访活动能否搞好,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总体检验。记者在采访活动的各个阶段,对采访方法、技能、技巧等艺术的掌握是采访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新财经》2008,(4)
在执行本期选题时,记者采访了近十家中外资银行。有的银行以刚刚涉足银行理财产品为由拒绝接受采访,有的银行三言两语敷衍记者,只有两三家银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更多的银行保持了沉默。就是接受采访的银行相关负责人,言辞也比较谨慎,甚至部分书面回复几经审核才发给记者。  相似文献   

17.
“两会开幕前一天下午,西安市市长孙清云专门到北京新街口正觉夹道的胡同口对背街小巷的整修进行考察。”这则发布在网上的消息让记者采访孙清云的心情更为迫切。几天后,孙清云利用晚间休息时间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当他谈到要努力将西安建设成为一个幸福的城市时,记者感到暖意融融。  相似文献   

18.
王健  吴倩 《走向世界》2009,(16):38-39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运动员王峰一跳"天下惊",为泰安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那么,在今年的全运会上,泰安体育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近日,记者采访了泰安市体育局局长苏有森.  相似文献   

19.
致远新技术的摇篮──访北京致远新技术实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惠泉本刊记者一个曾走南闯北的销售员,终于被致远公司留往,一个曾在大公司任职的开拓型人才,爱上了致远公司这个大家庭,她似乎看到了致远的未来。记者在采访黄惠泉总经理时,破除了平日的采访惯例。黄总...  相似文献   

20.
陈欣芽 《新财经》2006,(8):12-12
本刊2004年9月号刊登了《东方集团隐性收缩》一文,当时,张宏伟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为避免步德隆后尘,未来三年他将对集团的各个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实现从多元化到二元化的战略转变,主要着力于金融业和流通业。面对德隆以及其他多元化经营企业纷纷陷入窘境的残酷现实,张宏伟开始了收缩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