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昕  孙哲 《魅力中国》2009,(22):87-87
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治理和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政府是实施公共治理的主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快由"经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通过治道变革和创新,实现乡村和谐治理状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现有乡村治理的结构困境与矛盾,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和效率逐渐丧失,客观上要求建立政府与社会共管共治的多元治理机制。多元治理,一方面要革新基层政府运作,重塑政府间关系;另一方面更要激活乡村民间力量,重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着力探讨乡村民间组织治理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面对和谐发展的社会诉求,政府必须变自上而下推行政令的传统公共行政型治理理念为上下互动平等合作的现代公共管理型治理理念;必须从单向规制审批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效应在于建立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呼唤新的社会治理结构,政府职能转换意味着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同时,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相似文献   

5.
吕强 《魅力中国》2010,(7X):265-265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公共危机管理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则是政府危机管理的价值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急需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来指导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共治理实现的是政府与非政府利益的平衡,利益博弈过程中的平衡需要制度来规范。公共治理的制度理性应当是以维护第三部门的利益为基点。公共治理的失序,主要在于政府公共治理制度的非理性。构建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以制度理性替代非理性化的社会治理,将潜在的制度供给转化为现实的供给,将有助于政府公共治理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曾鹏 《特区经济》2007,(12):230-232
构建法治政府背景下的和谐社会是政府与公民摆脱对立状态、建立了融洽关系的社会,即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和服务精神、公民积极参与行政,二者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社会的状态。政府应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进行理念革新,摒弃特权思想,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扬民主行政、权利行政、服务行政、和谐行政理念,畅通公民参与行政渠道,鼓励公民参与行政过程。国家也应加强相关立法,为公民参与提供制度平台,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8.
姜新武 《理论观察》2007,3(3):38-39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加以解决。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责无旁贷。但是,政府在这方面存在行为失效问题。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0.
《杭州研究》2005,(3):38-43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但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政府是国家公器的实际代表、公共权力的行使,构建和谐社会很大程序上依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步骤,需要政府行政体制、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构建和谐社会深层次冲击的是政府运作机制、行政管理水平、社会调控能力、现代施政理念乃至政治化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张鹏  邵凤雨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43-145
认清政府治理边界,规范政府行为是实现政群关系、政企关系和政社关系和谐的前提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认为政府治理边界是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者对人民所负有的责任界限,以及政府在转让权力的过程中对其代理者的有效影响限度,指出当前政府与公民、市场、第三部门的边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划清政府治理边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鹏  邵凤雨 《改革与战略》2007,(11):143-145
认清政府治理边界,规范政府行为是实现政群关系、政企关系和政社关系和谐的前提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认为政府治理边界是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者对人民所负有的责任界限,以及政府在转让权力的过程中对其代理者的有效影响限度,指出当前政府与公民、市场、第三部门的边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划清政府治理边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科学决策》2006,(12):57-57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陈清泰指出,从历史上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实际存在两种和谐观,其一是官本主义的和谐观,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代统治者追求的和谐,是以百姓的唯命是从、俯首贴耳来换取的社会“和谐”。如果用这种和谐观来指导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可能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大棒,要挟百姓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或者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否则就是不和谐因素。出现这种情景的危险不是不存在。显然,这完全违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另一种是民本主义的和谐观。这种和谐观就是要正视现阶段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能够得到很好的协调,使各个群体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扬。他强调,坚持这种和谐观,就应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多次讲到的“权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14.
一、城市化背景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社区建设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各种利益、需求、矛盾的汇聚点。社区建设所倡导的公共意识、团结意识、互助意识、慈善意识和政府为民意识等,都是社会文明和谐建设的重要内涵。可以说,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层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就是政治管理过程中基层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进行创造性改革所采取的带有规律性的方式方法。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是构建和谐陕西的基本途径,和谐陕西是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基本目标。只有通过政府治理创新,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政府治理模式,才能提高各级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和谐奋进新陕西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一、城市化背景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社区建设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各种利益、需求、矛盾的汇聚点.社区建设所倡导的公共意识、团结意识、互助意识、慈善意识和政府为民意识等,都是社会文明和谐建设的重要内涵.可以说,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文章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进程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和谐政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需要构建和谐政治。文章认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是构建和谐政治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要在稳步扩大人民民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优化政党关系模式、切实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推动和谐政治目标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应对公共危机,政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应该在危机的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公共危机的问题开始,针对我国政府在处理应对公共危机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亟需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民族自治地方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民族自治地方的和谐就不能奢谈整个社会的和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导性和特殊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脆弱性,边疆稳定的重要性,这些都决定了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努力实现政府、民族、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与边疆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