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金融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京都议定书》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全球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众多碳交易市场中,主要有四个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所,包括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展望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有望在2016年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建立碳交易市场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2011年11月通过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自愿减排交易  相似文献   

3.
《首都经济》2012,(5):3-3
近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导致的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和应对的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4.
崔波 《北方经济》2016,(2):37-40
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现状 碳交易是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取的市场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任何一个地方排放等量CO2所产生的气候变化效果是相同的,因而,要获得最低的减排成本,购买方可以向出让方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额,再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产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进一步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保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并且从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作了部署。围绕总量目标和配额分配,结合我国区域碳交易试点工作基础和任务要求,对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碳减排与节能政策、总量目标与碳强度控制、配额减排交易与自愿减排交易、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配额免费发放与有偿拍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议,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加剧,应对气候变化成为近年来各国环境工作的主题。各个国家围绕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了大量工作的同时,对承担多少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间博弈愈演愈烈。在2012年召开的多哈会议上,气候资金数额未明确和发达国家意愿不足成了全球碳市场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7.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约8.8亿吨,CH4约450万吨,N2O约21万吨。这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普遍有较低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而在现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下,这部分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均需由发展中国家承担。鉴于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且相关经济利益均由发达国家获取,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更多承担这部分额外排放的减排责任,通过技术转移、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投资等手段,使得从事制造业生产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应用更高能效、更低碳的生产技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控制气候变暖效应,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碳交易是以碳定价为基础、旨在减少碳排放的市场激励机制。《京都议定书》签署后,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构建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措施。十多年来,国际上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以欧盟EU ETS为代表的国家级碳交易市场以及中国碳交易试点城市等区域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建构,从各地区的试点,到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构,已经历整整十年,在碳减排和区域环境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和制度体系建设中,应重点规避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中配额超发分配的风险,加速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立法,发展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不断创新碳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9.
全球制造业重心转移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约8.8亿吨,CH4约450万吨,N2O约21万吨。这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普遍有较低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而在现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下,这部分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均需由发展中国家承担。鉴于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且相关经济利益均由发达国家获取,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更多承担这部分额外排放的减排责任,通过技术转移、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投资等手段,使得从事制造业生产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应用更高能效、更低碳的生产技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控制气候变暖效应,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红 《天津经济》2010,(5):41-42,52
碳金融是基于碳交易而产生,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如何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角色不同和我国减排额度供应优势,在能源金融发展博弈中占据主动,是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障碍,提出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二氧化碳减排势在必行。碳交易是控制碳减排的重要方式,我国在七个城市开展了碳交易市场试点。从碳减排的角度出发,对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了总结分析,深入研究了北京碳交易试点的交易情况。可以看出,北京碳交易市场呈现交易规模稳步上升和企业参与积极性高的特点。此外,通过对北京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北京碳交易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面对全球变暖严峻形势,中国应借鉴并学习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过程、运行模式及先进经验.文章分析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核心原理、各阶段实施内容及该体系主要特点,并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碳市场现状,对于构建中国排放交易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三个灵活的碳交易机制之一,它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展开的项目合作,是我国获取低碳融资的途径之一.但我国的CDM因定价过低、交易成本过高、覆盖面窄、碳市场缺位等缺陷,使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建议扩大CDM覆盖的部门,改进CDM及京都议定书的设计,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国内金融机构对CDM项目的支持,以提高CDM减碳效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李佳 《中国经贸》2013,(14):12-13
在应对气体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开始了建设国内碳市场的全新探索。我国是以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为实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必须要控制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众多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传统能源企业将被纳入到未来碳市场中。碳市场的出现对于传统能源企业是好还是坏,传统能源企业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市场要求寻找自身发展之路将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冯涛 《发展》2012,(10):59-60
近年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从相关证据中证明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越来越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早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下,发达国家就提出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高三低”(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  相似文献   

16.
欧盟,作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运动中的一个领军者,推动着全球减排运动中的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即EU—ETS机制。它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交易体制最完善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本文对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欧盟ETS法令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件,阐释EU—ETS的法律框架和交易模式,通过对欧盟EU—ETS机制分析,预测和评估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处于典型的囚徒困境状态,为更有效地开展全球气候治理,作者依据能否保障全球减排目标实现、公平性、排放的静态配置效率和促进减排技术进步的动态效率等四条标准,比较了国际社会提出的三种气候治理政策工具,即行业技术标准、全球排放税和可交易排放许可。分析表明,行业技术标准类政策工具在四个评价标准方面均不如另外两类工具;而全球排放税的政策工具在排放的静态配置效率方面较行业技术标准类有优势,在其他评价方面的优势也不突出。在可交易排放许可政策工具之下,如果把历史排放纳入全球排放许可范畴并在国别间公平划分,且将所有国家都纳入到该治理工具的适用范围内,则该工具既能有效克服国别间的碳泄漏问题,体现国别间公平性原则,又能促进排放的静态配置效率达到最优,有效促进减排技术的进步,其综合优势最为突出。在可交易排放许可框架下,实行碳关税或其他边境调节措施有违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正为落实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在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通过碳排放交易制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碳排放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矛盾的日益突出,强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低碳经济迅速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汤洁 《上海国资》2024,(2):45-48
<正>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建筑行业碳减排空间巨大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启动,首批由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方法学涉及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和造林碳汇4个领域。此次CCER市场的重启备受各方关注,且对于我国碳减排工作意义重大。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正在加速赛道布局,成为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