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房地产行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其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规范行业行为,让房地产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出台了不动产登记的制度,对相应的法律进行调整。不动产登记制度能很好地处理房地产行业当中存在的违规行为,给行业的发展做好帮助和指导,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与房地产交易安全。为此,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力求找到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房地产交易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也日益复杂,《物权法》中规定了不动产登记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财产权,也有利于保障市场交易安全。文章针对《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莹 《魅力中国》2011,(7):213-213
以保障交易安全为目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是民法物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动产是任何民事主体及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不动产物权乃是诸财产权中的重要权利,是世界各国财产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不动产物权的享有和变动,研究不动产登记制度特别是不动产登记的审查模式.对建立运作良好实效突出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意义甚大.  相似文献   

4.
实施不动产登记,有助于维持房地产行业健康运营,基于此,带动社会经济的平稳性发展。本文旨在阐述不动产登记的内涵基础上,探讨房地产经济发展背景下不动产登记的作用,以及基于不动产登记制度带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案。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动产登记指经权利人申请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之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活动.它能使不动产物权变动得以确认并为交易安全提供法律保障,是房地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现代房地产制度的基础.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不动产登记法;己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虽有不少关于不动产登记的规范,但这些规范零散,并且相互冲突,不合法理的规定颇多.在物权立法提上议事日程之际,笔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物权立法的角度对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程芳 《中国经贸》2014,(18):87-87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逐步突显出来。在不久的将来,物权法及民法规则中,不动产的登记制度都应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包含的问题进行解决,创建一套较为完整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就无疑是一个重要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阐述了对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改善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7.
《发展》2009,(8):170-170
天水市房地产产权交易管理中心是天水市房地产交易与房屋登记的重要窗口。中心内设8个科室和测绘队,现有工作人员51名。中心办公楼建筑面积4369.49平方米,一楼为房地产交易、鉴证、权属登记的“一站式”办证大厅,共设16个服务窗口;二、三楼为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等单位展示、展销、洽谈、交流的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8.
不动产物权登记是物权理论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具有维护不动产权利静态安全和保障不动产动态交易安全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下,因登记机关的工作疏忽或登记申请人的故意或过失等情形,不动产登记错误或疏漏较为常见。本文重点对不动产登记瑕疵救济予以研究,一方面对现有法律相关规定加以小结,另一方面提出完善登记瑕疵法律救济包括统一登记机关、不动产登记信息公开化、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完善实质审查制度、完善不动产登记簿等。  相似文献   

9.
不动产物权登记是物权理论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具有维护不动产权利静态安全和保障不动产动态交易安全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下,因登记机关的工作疏忽或登记申请人的故意或过失等情形,不动产登记错误或疏漏较为常见.本文重点对不动产登记瑕疵救济予以研究,一方面对现有法律相关规定加以小结,另一方面提出完善登记瑕疵法律救济包括统一登记机关、不动产登记信息公开化、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完善实质审查制度、完善不动产登记簿等.  相似文献   

10.
祝君壁 《发展》2015,(2):13-14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所有种类不动产的登记制度。有专家表示,《条例》本意不在房地产,客观出发点也不是单纯从反腐、抑制房价考虑。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征收房地产税的前提和基础,《条例》的推出或将加快房地产税、遗产税等税种推出步伐——《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靴子"2014年12月22日落地,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也标志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正式建立。如何贯彻落实《条例》、加快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各项任务,引发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蔡华林 《中国经贸》2013,(10):104-104
随着我国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房地产交易形式日渐丰富。房地产抵押作为房地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制度和政策发展的滞后,给房产抵押登记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做到有效的预防,首先我们要清楚问题出现的类型,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做到防微杜渐,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2.
不动产统一登记确实为征收房产税打下了基础,但是它不应成为征收房产税的理由。新年伊始,有很多新法新规要实行,其中3月1日即将实施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下称《条例》)令人期待。从整体上来看,《条例》的实施,主要作用在于保护产权,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让市场运行更加有效,宏观调控更有的放矢,使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法制环境越来越完善,房地产市场也越来越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在我国富裕家庭财富结构中占比最高,也是造成社会财富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基于家庭财富结构和税收征管能力,我国应只对不动产继承征收遗产税,而对其他财产继承暂时放弃征收遗产税。遵循这一思路,我国无须立法开征新税,只需取消对法定继承人的不动产继承免征契税的规定,并对不动产的继承与赠与统一征收税率为10%的契税。在我国现实情况下,这种遗产税立法征收思路具有较多优势。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首次确立了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这对于保护不动产的交易安全、维护良好的不动产交易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一制度还有许多细节为题有待于法律的明确规定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莞善.笔者从不动产的含义、效力、申请登记的程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点滴建议,以求完善我国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公物赠与"遍及国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及其它与"公"字沾边的单位组织行为之中,法律规定凸现盲区,形成涉公物"财产黑洞"和"权利黑洞".赠与的正当性是赠与行为的道德与法律底线,赠与行为的正当性表现在目的适利、赠与人适格、数量上适度、质量上适德、程序上适规、动机上适善.基于我国国有财产及集体公物流失严重的现状,应当借《物权法实施细则》制定之良机,对物权法中涉及公物处分权的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彻底堵塞因"公物赠与"和"公物受赠"而诱发的法权"黑洞".  相似文献   

16.
国内     
不动产登记条例细则有望下月正式出台日前,中央编办、财政部、住建部等八家不动产登记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国土部就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推进事项展开集中办公,包括研讨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据悉,该实施细则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有望在近期推出,最理想的情况是,细则于3月1日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同步落地,以便于基层顺利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业务。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法规政策委员会秘书长康俊亮表示,去年底公布的《不动  相似文献   

17.
男女双方在婚恋期间互赠财物行为是何种性质的民事行为,学界对此争论不已,存有附负担赠与说、附解除条件赠与说、目的性赠与说.本文在假定三个前提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附负担赠与、附解除条件赠与和目的性赠与的概念、特征,进而论证笔者所支持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公物赠与”遍及国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及其它与“公”字沾边的单位组织行为之中,法律规定凸现盲区,形成涉公物“财产黑洞”和“权利黑洞”。赠与的正当性是赠与行为的道德与法律底线,赠与行为的正当性表现在目的适利、赠与人适格、数量上适度、质量上适德、程序上适规、动机上适善。基于我国国有财产及集体公物流失严重的现状,应当借《物权法实施细则》制定之良机,对物权法中涉及公物处分权的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彻底堵塞因“公物赠与”和“公物受赠”而诱发的法权“黑洞”。  相似文献   

19.
吴波 《中国经贸》2009,(12):153-153
预告登记制度是物权法登记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规定,它可以有效地保护不动产请求权,最终达到平衡不动产交易当中各方利益的目的。但是,分析我国相关法律规范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必须完善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维护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20.
欧阳苏芳 《魅力中国》2014,(10):299-299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作为不动产物权法的基础制度,在物权变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对于保障不动产的交易安全,维护交易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并不够完善,不仅未明确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性质,亦未建立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金制度。为了确保受害人的损失得到充分合理的补偿,本文就不动产登记错误的赔偿金制度进行探讨。主要分析赔偿金的来源,以及如何在我国建立赔偿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