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运用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并基于我国2006-2011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分析得出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负相关,而少儿抚养比与储蓄率关系与理论预期不相符,二者成正相关关系,并用分地区的数据对上述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减少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过快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框架内,使用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持久收入的增加和储蓄惯性显著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并且以上两方面因素可以对1997~2008年间城镇居民储蓄率增幅中的大部分进行解释;但与传统的LC-PIH模型不同,少儿抚养比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而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却产生了与之相反的影响。但公共支出的结构、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利率没有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基于索洛模型引入老龄人口因素推导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收集整理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2005—2019年的数据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门槛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储蓄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储蓄率跨过门槛值后,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得到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个国家1970~2010年的数据,构建了一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高等教育、城市化率、FDI净流入、国民储蓄率以及贸易开放度等因素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引入贸易和储蓄二项式,测度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国民储蓄率和贸易开放度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力临界值的差异。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城市化率、FDI净流入对服务业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过度储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适度的贸易开放度有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经济体可以容忍一个相对较高的外贸依存度,而储蓄率也将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对不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世界各国储蓄率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美国的储蓄率变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拟合美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趋势。以此为基准模型,我们引入78个国家的数据,运用反事实实验来检验19602008年间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是解释世界各国储蓄率差异的最重要因素。而且这一结论不受是否发达国家和数据库来源不同的影响。因此,高储蓄率国家与低储蓄率国家之间经济失衡的根源是TFP增长率的差异,而这是不能通过汇率政策来消除的。要解决跨国储蓄率差异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发达国家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一个居民储蓄行为函数,选取13个国家1991~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率的五大决定因素——收入和经济增长、利率与价格、外部储蓄、人口结构与资本市场发展,重点考察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作用。采用定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反映资产市场发展的3个指标中,股票价格和金融业产值比率都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股市规模比率有微弱正向影响。总体上看,资产市场发展对储蓄的综合作用仍是负向的,资产市场能够通过分流储蓄和财富效应两条作用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8.
郑辉 《特区经济》2011,(1):279-280
在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对经典的生命周期模型进行了拓展,引入了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两因素,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的人口结构确实会对国民储蓄率产生较显著的影响,而社会保障水平却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GDP、投资量、劳动量、居民消费水平、通货膨胀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一国居民储蓄率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居民的高储蓄率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VAR模型对贵州省1998~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率;而居民储蓄率对老年人口的数量有正向影响,居民储蓄率提高/降低1%带来0.54%的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减少。究其原因贵州省经济相对落后,影响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影响不明显;老年人储蓄不足,在贵州省医疗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老年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1.
李明 《南方经济》2013,31(11):1-16
世界范围内持续多年的经常账目失衡并不鲜见,以往研究多关注汇率和净出口的关系,而忽视了经常账目余额的另外一种属性——本国在外国的储蓄。本文尝试从人口结构变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出新的解释。本文通过构建包括幼年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世代交替模型,理论分析和预测了:幼年抚养比上升会降低储蓄率、增加投资率,从而减少经常账目余额;而老年抚养比下降会提高储蓄率,增加经常账目余额;试图填补人口结构对经常账目影响的理论空白。接下来,本文利用1990年至2011年全球110个国家的强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静态和动态模型下均得到了与理论预测相一致的稳健结果。根据实证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发现中国抚养比的变化可以解释1990年至2007年间经常账目余额占GDP比重16.6%的变动。  相似文献   

12.
预防性储蓄是不是引起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个尚未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提出一个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最优预防性储蓄动态模型,首次利用2005~2009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收入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预防性储蓄至少能够解释城乡居民人均金融财产积累的20%到30%左右,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财富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晓伟 《特区经济》2011,(10):65-66
本文从储蓄结构深化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提出降低我国储蓄率的思路主要是降低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具体对策是尽快出台调整企业储蓄率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及完善金融体制,还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52-2006年样本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使用脉冲响应函数、Granger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模型以及动态相关系数等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储蓄率、投资率之间体现出较强的当期相关性,具有影响关系上的近似对称性;三者具有类似的波动模式,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方向.经济增长率分别是投资率和储蓄率Granger原因,但反向因果关系不成立.投资率与储蓄率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说明了投资效率不高.为了增强投资的产出效应,应当适度改善投资结构,加强对可贷资金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的畅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启动消费上.  相似文献   

15.
日本曾经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储蓄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呈下降趋势。日本储蓄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本国经济,还将影响世界经济。通过储蓄理论与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得出日本储蓄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因素、人口因素及社会保障因素。研究日本储蓄率变动对中国调整高储蓄率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积林  陈哲 《中国经贸》2010,(22):118-120
本文通过研究生命周期理论及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基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模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给出了行修正的生命周期模型,选取了证券市场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因素、成年人口比例四个影响因素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建立以中国居民储蓄率为因变量的生命周期回归模型。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计量检验、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认为,证券市场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影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成年人口比例则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7.
张宏亮 《北方经济》2012,(7):102-103
一、中国储蓄率的变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呈现波动上行趋势,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我国储蓄率进入快速持续的上涨阶段。按照变化特点,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的波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曾探 《特区经济》2013,(12):95-96
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本文将人口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对高储蓄率现象进行解释,得出老年抚养系数对储蓄率具有正向关系,幼儿抚养系数对储蓄率具有负向关系,性别比对储蓄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关于储蓄率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甚至有美国政要将本轮经济危机的产生归因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对此,货币当局给予了坚决地澄清,周小川(2009)着重分析造成东亚和产油国较高储蓄率及美国低储蓄率的原因,并简要介绍中国储蓄率的变动情况及调整思路,最后提出调整储蓄率的可能选择。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本文重新回顾了中美储蓄率的演变模式,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给出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世界经济》2007,30(4):86-95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申,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由于储蓄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很多研究文献都致力于解释个别国家储蓄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或者比较国别间或地区间储蓄率的高低并探究其原因。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