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取我国省级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存量调整模型,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对华FDI区位选择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经济发达国家不同,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国制造业FDI存量调整到均衡水平的速度快于服务业;服务业和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时,服务业FDI看重市场规模和基础设施水平,受集聚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制造业则看重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倾向于投资到产业集聚度高的地区。此外,由于政府优惠政策多向制造业倾斜,因而地方政府控制力越大越有利于吸引制造业FDI,而不利于吸引服务业FDI。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Helpman et al.(2004)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数据印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企业进入区域一体化市场的方式选择问题。研究结论显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选择FDI方式进入区域一体化市场内某个(数个)东道国,并以它(们)为贸易平台将产品出口至区域内其他国家;生产率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选择出口方式进入区域一体化市场所有国家,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选择不进入国际市场。此外,贸易成本与市场规模等外生变量对企业进入区域一体化市场的方式选择也产生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导向切入,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对其FDI的出口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水平和垂直出口溢出提高了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其中,水平出口溢出方面,出口导向型行业FDI的出口信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远大于市场寻求型行业中FDI的出口溢出;垂直出口溢出方面,制造业的后向溢出效应十分显著,而前向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是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前沿的一个方面。本文以Melitz(2003)、Helpman el at.(2004)的研究为基础,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相结合,用以研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同时选择以出口与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选择出口方式,生产率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以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且不同方式下的风险差异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选择产生"空间效应"。此外,文章采用差异系数分别从国别(地区)和行业角度比较了出口与FDI的风险,得出总体上出口风险小于FDI的结论。以上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内容,并为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大规模的出口和FDI的吸收相比,中国OFDI还处于较低水平。文章基于企业对外出口与直接投资的模型分析,考察东道国生产的固定成本、工资水平、市场规模以及跨国间贸易成本和企业生产率等多种因素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采用中国与29个国家(地区)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些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要实现对外特别是对发达国家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还尚待时日,企业应该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进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生产结构等方面做出努力,政府需要在构建与东道国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走出去加以支持。  相似文献   

6.
FDI进入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1979—1998年处于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1998年这一比重超过了10%,1998年以后这一比重开始出现下降。在2008年这一比重仍旧超过1988年的水平。也即1979—2009年期间,FDI进入占中国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经历了先增加后下降的过程,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变动特征。FDI进入会通过前后向行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对中国国有企业(计划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市场型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不同影响。在短期,FDI进入会使得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同时出现下降;在长期,FDI进入会引起中国国有企业投资下降,但对民营企业投资增加有促进作用;随着民营企业投资占中国国内总投资比重提高,FDI占中国年度总投资的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FDI流入的决定因素:基于国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罗知 《南方经济》2009,(1):33-41
本文基于1992—2005年我国14个FDI主要来源国和地区的数据分析了FDI流入我国的原因。无论是在所有国家样本中还是在欧关发达国家样本中,资本来源国的市场规模和双边贸易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资本来源国相对劳动成本的提高会增加亚洲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资本来源国贷款成本的相对降低会增加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8.
FDI企业在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市场、资本形成、劳动市场上的比重越来越高.FDI企业的产品出口已占到中国制造业总出口的60%以上.中国是否以市场换到了技术?我们的研究从三个层次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从最粗浅的总生产率相关系数来说,FDI显著地与中国制造业的总生产率正相关.但这种正相关系数显然会过高地估算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程度;第二,从FDI与内资企业的总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看,"技术溢出"大为减弱,产业内的外资份额已与内资企业的总生产率不显著相关了,只有港澳台资份额仍与内资企业的总生产率显著正相关;第三,从FDI份额对中国企业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之间距离的效果看,外资进入并无显著作用,且外资进入会妨碍内资企业通过研发自主创新而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距离的努力;倒是港澳台资进入会显著地缩小内资企业与港澳台资企业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也没有发现由于港澳台资进入而不利于内资企业通过R&D缩小差距的努力投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一个企业的出口与投资决策模型,文章研究了企业出口与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2003~2008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数据,对影响制造业对外投资倾向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相对高工资水平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对其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而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国内企业更倾向于出口而不是对外直接投资。文章的结果同时显示,东道国的实际收入水平与研发水平对企业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并不显著,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并没有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认为,在缺乏其他特定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促进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还需要更多政策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文章考察了我国企业通过出口或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模式进入全球商品市场的选择效应。从行业技术程度的视角出发,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现实情况,重点探讨生产率对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进行国际化的影响作用以及机理。实证研究表明:样本中企业在出口模式下的选择效应表现得相对较弱,在传统行业中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产率悖论";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下生产率的选择效应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而且在高新技术行业中这种选择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传统行业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以及前期在出口市场准备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建立与不断发展,基于生产率异质性研究企业出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提出数理模型来分析生产率对出口的决定机制,再通过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检验企业生产率对其出口决策以及出口规模的影响。结论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会使企业更具有能力选择出口,但是在自由决定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市场时,企业未必会因为生产率的提高而选择出口;对于全体样本,实证检验认为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是负相关的,对于出口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也认为企业生产率与其出口规模是负相关的。这样可以看出,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需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演变模式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企业的出口区位分布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进行比较发现:在中国出口聚集的地区同样是对外直接投资聚集的地方,也即出现了企业出口与投资的“区位聚集”现象。本文经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中国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贸易导向性和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U-M)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export spillover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accession, with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of the FDI source country and firm ownership structure. It uses a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level panel dataset, for the period 1998–2007. In general, there are no spillover effects amo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This study finds negative horizontal and positive vertical spillovers associated with FDI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HMT) among non-SOEs. Furthermore, non-HMT FDI, which is predominantly from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countries,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private Chinese firms. Positive forward spillovers occurred only after China joined the WTO, while positive backward spillovers existed during both the pre- and post-WTO periods.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intensified the forward linkage of production, implying that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high-quality inputs produced by non-HMT foreign multinationals benefited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private domestic firms.  相似文献   

14.
李军  刘海云 《南方经济》2015,33(3):1-23
本文分析了Meltiz模型的情境条件,发现生产率异质性是与其三大前提假设紧密相关的。中国情境下,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不同类型的出口企业:与外商投资相关的企业、生而国际化的企业、先有本土市场而后国际化的企业,它们国际市场竞争力来源不只是生产率异质性,而是存在差异的企业区位、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创新、品牌、企业性质、企业级别、资本结构、人力资本、成长率等多重异质性。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实证检验发现,在多个细分行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生产率差异不能有效解释出口企业竞争力,而多重异质性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是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来源。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location choice performanc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originating from small‐ and medium‐size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established in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 location diversification, breadth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aiwanese enterprises investing in Chinese mainland. Examining Taiwa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rom foundational, traditional and high‐technology aspect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 (i) diversifying the location choice negatively affects the return of assets; (ii) investments in regions with an abundant population positive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aiwanes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iii) a higher percentage of insider holdings in Taiwanese enterprises results in better FDI performance. We conclud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FDI originating from Taiwanese enterprises varies depending on industrial and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We suggest that the location choice for Taiwan FDI in Chinese mainland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Chinese mainland should attrac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emerging marke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he presenc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ffects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Bulgarian manufacturing firms—export spillovers from FDI. Using export data at the firm/product/destination level for the period 2004–2006, it finds positive forward spillover on export value and quantity, related to quality upgrading. Conversely, it finds negative (or insignificant) backward and horizontal spillover on export flows, related to quality downgrading. When aggregating data at the firm level and considering that a firm can operate in several sectors,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input suppliers allows domestic firms to export additional varieties of lower quality and upgrade the average quality of existing varieties, whereas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customers generates the opposite effect.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企业调研数据,本文从垂直联系视角考察了FDI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外溢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垂直联系有利于企业创新与技术溢出。并且,与水平溢出相比,垂直联系渠道发生的溢出更为显著。对垂直联系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拥有外方合作伙伴、位于工业园或出口加工区、加入商业协会、企业拥有较高的国内市场份额、国内市场进口产品份额较高、受国外教育经理的人数比例越高,这些因素均有利于企业垂直联系的建立。然而,企业的出口倾向对前后向联系的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本文研究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所有制是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小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生产率对国有企业获得出口竞争力有负向影响,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越高,其进入出口市场的竞争力越强。  相似文献   

19.
市场分割拖累了宏观经济发展,而微观层面的系统分析仍然缺乏。本文利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系统地考察了市场分割对企业生产效率造成的影响,发现市场分割显著地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样本期间,市场分割程度降低了45%,贡献了约16%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我们还研究了这种负向影响产生的渠道,发现市场分割主要通过抑制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研发投入、过度保护国企和增加寻租行为等渠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理论构建厂商出口决策模型,利用2005-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从要素市场扭曲角度分析交通设施影响企业出口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数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进入国内市场固定成本大于进入国际市场成本时,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聚焦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非国有部门企业的抑制作用更突出,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更有助于带动非国有企业的出口。研究结果还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扭曲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数量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企业更大。这一结论不受内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