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急管理系统中气象信息平台构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神经网络性活动。气象应急信息管理的信息化与科学化,对政府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安徽省气象局为例,分析研究了气象危机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目标、功能划分、建设内容等。  相似文献   

2.
预防是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四个基本环节之一,其工作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事件是否发生,处置的难易程度和破坏程度.随着西藏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本文提出的"预防能力",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的首要能力,对西藏政府的应急能力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与战略》2006,(8):I0001-I0003
近年来,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全国各地纷纷加快了城市安全体制特别是应急体系建设的步伐。2005年3月1日,深圳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龙岗作为深圳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后发展大区,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及重特大刑事案件等突发事件偶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华  汪洋 《产权导刊》2009,(8):74-76
甲型H1N1流感爆发后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国。对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再次敲响警钟.事实证明,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可以帮助政府有条理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响直速度,将突发公共事件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5.
公共卫生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责。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的、危及群体性健康的事件正在危害社会安定与公众健康。本文以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为例,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及探索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面临公共安全风险类型多样、公共安全风险联动叠加、突发公共事件多发易发、公众公共安全需求提高等新形势,党和国家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积累了理顺公共安全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经验。科学研判新时代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总结公共安全治理的经验,对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完善突发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处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就成为建设和谐楚雄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偶有发生,在治理中的政府公信力是解决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的基础,因此,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快速、最优的解决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是政府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以及怎样在突发事件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康达华 《老区建设》2009,(24):21-26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文章首先阐释了提升城市发展过程中突发事件认识的意义,转变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频繁遭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金的紧急需求和大量拨付无疑给国库支付造成了极大压力。而应急财政资金作为我国应急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从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的来源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应急财政资金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资金规模、筹集比例、管理制度和使用监督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继而展开对应急财政资金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渠慎宁  杨丹辉 《改革》2020,(3):14-21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智能化的应对措施。近年来,人工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配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促进医疗技术攻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这些智能化技术积累和应用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应对初步具备可行性,下一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医疗系统乃至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推广应用这些智能化技术和设备。要鼓励医疗机构、各类企业在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的疫情中积极应用智能化技术和无人设备,全面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强应急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审视度势作出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今年全国"两会"也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之所以这样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就是因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损害。所以说,加强应急管理是我国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挑战与重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薛澜  钟开斌 《改革》2005,(3):5-16
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国家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和《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立法的最新进展,结合国外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分析国家应急管理体制面临的四个困境,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发展思路,旨在为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提供参考框架和战略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的国家治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已经出现膨胀病。大都市区膨胀病治理的有效途径是严格科学的城市规划和良好的城市治理。为此,必须加快大都市区治理的法制化进程,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执行、监督和民主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城镇密集地区的整体协调,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综合解决大都市区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构筑新型的城市产业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5.
谢敏  张梦云 《科技和产业》2023,23(2):204-211
社区应急管理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合理的使用搭配将有助于社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产生更好的政策效果。探究现阶段政府在制定社区应急管理政策中的特点与不足,对今后相关政策制定及应急管理政策体系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此,选取2003—2021年颁布的18份国家层面的社区应急管理的政策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应急管理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应急管理政策体系中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较为充分,需求型政策工具相对短缺,且存在政策工具内部分布不均的情况,同样应急管理维度下政策工具的运用与组合也存在不均衡。基于此,提出完善社区应急管理政策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史良  曾立  孟斌斌 《科技和产业》2021,21(6):142-147
作为应对重大突发和公共安全事件的"杀手锏",应急管理体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任务,并随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深度融合,使其产生了质变飞跃.首先梳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赋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分析新兴技术赋能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然后依据过往研究,将应急管理体系划分为平时工作体系、急时响应体系、保障支撑体系三大体系,阐述各个环节应用新兴技术的主要内容.最后,为实现应急管理体系高质量发展,顺应新兴技术发展大势,探索了未来应急管理体系融合新兴技术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却使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支出责任。虽然分税制改革增强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加了民生支出,使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财力不足、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转变政府和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支出职责;建立转移支付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职能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对政府职能进行了崭新定位。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本文分析了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论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职能,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