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住宅价格空间格局不论对于学界还是决策层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华东地区2005-2011年间区域住宅价格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总体上,华东地区房价水平区域之间的分异程度较高,空间相对与绝对差异都不断增长;华东地区住宅价格的空间相关性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逐层衰减分布;同时,沿海地区的空间相关性往往高于内陆。住宅价格趋同现象较为显著的除了长三角地区之外,还有江西省、山东南部与安徽北部,但前者是高高聚集,后者是低低聚集;整个华东地区住宅价格的重心主要向长三角地区偏移。导致华东地区住宅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居民收入水平、住房的供需、货币投放量。但其中供需机制与传统供需理论呈现反向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获得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以此为基础,结合引力模型探讨了区域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根据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和最大引力线数量确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分级区域,并利用断裂点公式分析了中心区域与二级节点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2006年相比,2012年长三角各区域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和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明显增加;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呈现出以上海为一级节点区域,以苏州和杭州为二级节点区域的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的密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和常州,中心区域与二级节点均未发生变化,但三级节点仍处变动中;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联系中心区域和二级节点的辐射范围均有一定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与差异,是对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等现象的具体反映。近年来,福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的9个地级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使用MATLAB统计工具箱,应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处理,直观地体现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并提出了促进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为福建今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省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商业中心是城市人流聚集的重要场所,也是承载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势能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格局的分布标志着城市的业态分布与发展重心。文章以商业中心空间格局分析为切入点,依托2018,2020,2022年3期兴趣点数据,研究宿迁市主城区(宿豫区、宿城区)商业中心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判断并识别城市商业中心的热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2018—2022年,宿迁市主城区形成了“一主N副”的商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主要核心位于宿城区宝龙广场一带,其他核心位于宿豫区的万达广场、宿城区的吾悦广场等,其他地区的商业中心相对集聚性较差。从时间角度来看,宿迁市主城区的商业中心空间格局分布变化不明显,城郊部分地区的商业中心相对密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马志越 《科学决策》2023,(3):99-114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考量其空间相关性,因此需要深入探析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文章构建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空间外溢性与空间关联性,不论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经济增长,还是资本与劳动产出对经济增长均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资本与劳动集聚的空间载体,其通过资本与劳动的聚集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分空间区域检验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虹吸效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辐射及空间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发展的基本方针,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和抓手.本文在科学合理地分析目前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势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建设、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健全以及乡村振兴四个方面提出了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建议,为"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  相似文献   

7.
《宁波经济》2006,(9):28-29
坚持以内外统筹发展为重要动力,促进市域经济的高度开放,是市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必须改变单纯注重本区域开放政策的状况,努力增强服务于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开放的平台功能,形成市域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而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也具有强大的辐射、集聚、示范作用,是市域经济对外开放的节点,是市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市域开放格局转变市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宁波必须在带动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的空间格局及其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空间结构看,长三角三区块格局日益明晰,同时也出现了空间均质化发展态势,形成了多核格局与双重物流体系的新优势。长三角以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多核引擎”[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究中原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熵值法及空间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2012—2022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近11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各个城市平均水平仍然较低;空间格局呈现以“郑州-洛阳-济源”为首的三核心格局,核心发展区与联动辐射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存在扩大趋势;发展水平呈弱发散状态,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水平较弱;发展水平局部聚集态势明显,“高值”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低值”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市2003~2015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值,然后通过Arcgis对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序列上,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逐年扩大;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通过定量分析长三角13年间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以期为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娜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22-2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将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焦点.长三角海洋经济区作为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但海洋经济作为陆域经济的延伸,行政区经济仍较为明显,各地区协调性较差.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以长三角沿海城市为地域研究单元,进行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并从产业结构和行业优势等方面分析长三角各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态势.基于此,提出长三角海洋经济整合格局,即“三角两翼一带”,加快海陆统筹、区域协调、江海湾联动发展,促进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0-2010年北京市乡镇单元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呈现从中心城区集聚向外围区域疏散的趋势;②人口空间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且有向六环内集聚的趋势,人口重心变化较小;③人口分布呈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二环内区域由高值聚集演变为低高值集聚;④人口增长空间格局与北京功能区定位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同时测算了多区域空间分布模式下北京市17类产业的中心性和聚集性特征,定量化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空间的圈层结构,并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空间表现为多功能单中心聚集的结构,具备多维向心性的空间圈层分化特征,共包括7个圈层,其中,金融业高度聚集在核心圈层,并且聚集程度持续提升;科技、信息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圈层;居民服务等主要生活性服务业处在产业空间的中间圈层,并且逐步表现为空间均衡化发展;第二产业分布在产业空间的外围圈层,特别是制造业处在最外围圈层且持续郊区化分散发展;北京市第二产业表现为空间离散化聚集发展,第三产业基本表现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区域的高度聚集持续发展可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逐渐向外围圈层甚至跨区域扩散。中间圈层既是现代工业经济以及由中心圈层向外扩散的传统工业等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北京市主要的消费和生产服务业集中区域,这将导致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的高度集中,因而应加快中心城区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的疏解以及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目前北京市制造业布局主要是东北—西南方向,北部地区布局规模较大,从京津冀区域格局出发引导制造业向东南方向集中应是未来北京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向。此外,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的空间共聚集性和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空间panel data模型和空间矩阵的非嵌套检验方法,对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区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在1990-2006年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效应"三个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从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已有的文献中"缺乏对于空间panel data模型的应用"以及"缺乏对于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模型的设定与甄别"的不足.研究发现,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在1990-1998年间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情况,"产业发展战略向着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方向进行调整",是实现区域内部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原因.同时,本文指出,三大区域各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区域内部条件相似的城市之间其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的角度对浙江省2001-2011年间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近十年间,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相对差距逐年增大,绝对差距呈波浪式上升;浙江省区域城市化差异明显,杭州、绍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而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基本相同的单元(高--高或低--低)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城市化发展呈现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黑龙江省人口、土地和经济发展空间分布情况,统筹区域发展的路径应该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一核三轴"的空间格局.重点建设以哈尔滨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加快省会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同城化进程.根据"一核三轴"的总体格局,推进"三轴"大发展,对接蒙古与俄罗斯,从而形成有发展潜力和实力的中蒙俄经济走廊.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综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选择、确定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和测算的指标体系,从县域层面上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以江西省8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ARCGIS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多极增长格局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以2003—2015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DID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对我国多极增长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显著地促进了增长极内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对非增长极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体上,高速铁路建设有利于七大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是影响多极增长格局发展的积极因素。比较而言,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对长三角、关中、成渝、中原这四大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对环渤海、珠三角、长江中下游这3个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虽有促进作用但尚不明显。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高速铁路对多极增长格局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全国形成多极支撑、相对平衡的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9.
面对国际国内政治格局发生的复杂变化以及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向内需和消费方向发展,优化国内市场供需双侧格局,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和市场容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通过对中国三大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研究认为东、中、西三大区际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水平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层次,中、西两大区际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改革重心,高质量协调发展须从促进区际协同机制、产业优化布局、构建消费体系等方面展开,快速整合资源,加快双循环发展布局,共促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产业簇群已成为我国各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产业簇群极大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对我国产业簇群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首先按照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四阶段对我国产业簇群的形成发展进行划分,再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产业簇群作用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进行回归分析,由此总结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