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围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减压阀,对稳定人民生活及其消费预期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是本世纪一项重要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提出,要多形式多渠道安置被征地农民,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做到土地征用与劳动力安置、建立社会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步进行,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山东省还将探索建立预存征地补偿款制度和征地安置补助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保证征地补偿款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管好、用好征地安置补助专项资金,建立补偿款支付实名制,严禁拖欠、截留和挪用。  相似文献   

4.
焦元平  夏卫凯 《发展》2006,(12):30-32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踏上了城市谋生的征程,经过十多年的延续累积,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形成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目前,我国约有1.6亿。2亿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目前农民工的低收入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生活开支,更谈不上在大中城市定居。  相似文献   

5.
常城 《辽宁经济》2000,(1):30-30
目前,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大量下岗,社会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难,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这是全国普遍性的难题,在辽宁反映得尤为突出。省委、省政府把国有经济重组与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再就业摆到战略地位上来解决,这对于辽宁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我们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形成合力,扎扎实实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合理有序地推进战略转移,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大力发展城郊环型经济,实现劳动力的规模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市郊区环型经济带,有了很大发展,具有较大吸引城…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的三个层次:一是直接面向贫困或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乡村扶贫政策、灾害救济、城乡福利院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解除因各种原因陷人生活困境难以自拔者的生活危机:二是面向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相似文献   

7.
<正>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的各项经济活动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农业劳动力剩余量越来越大。只有准确计算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优势,根据整个社会的需要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才能达到自然资源、社会需要和劳动力新型的、高效益的配置,形成良性的劳动力投放结构和产业结构。为了研究探讨甘肃农村劳动力剩余和移转问题,我们将甘肃不同经济水平分为三个类型予以探讨。即(1)较发达地医。以1985年人平农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9.
王曦 《魅力中国》2009,(19):65-65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的大环境下,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这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涌入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徐健 《北方经济》2006,(3):33-3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张宇  贾文军 《发展》2007,(4):9-10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为确保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医疗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国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对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生活条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导致这项惠民政策的执行效果差强人意。基于此,本文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天津经济》2009,(1):85-85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当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界限时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洪庆 《中国经贸》2014,(21):55-55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对公民在年老、伤残、疾病、失业、生育、面临生活困难以及遭遇灾害时,由社会和政府依法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从而使公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保障的一项制度。由此可见,要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或国家,因为也只有政府或国家才能够保障公民的“生存权”,才有能力维护这一项人的基本权利,并按照公平兼顾和效率的原则来使公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救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城市居民而制定的社会救济制度,是解决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养命钱",资金管理的好坏事关大局,涉及到社会的稳定、政治的安定.  相似文献   

16.
新移民报告     
改革开放可以被看作是执政者与社会达成的一个契约,即在稳定中将中国建成小康国家、实现现代化,满足国人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的需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但社会契约并不是无限有效的。这个契约在过去三十年保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嵇平平 《黑河学刊》2010,(10):155-158
立足微观视角,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因社会保障缺失所遭受的个人和家庭风险、贫困和社会歧视。通过对个案的深度访谈,达到人类学对调查对象的深描,客观地反映出城市流动人口因社会保障缺失而陷入困境的农民工的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18.
展莹莹 《黑河学刊》2013,(9):177-179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保障公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自199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维持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应该激发受保对象的就业积极性,让他们重返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从人民生活、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和热点问题。蓝皮书指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在2007年获得快速推进。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标志着环境保护理念的历史性转变,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本文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急需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希望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