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以来,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经办银行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沟通,积极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全面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据统计,仅甘肃省4年来就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4106万元,解决了近7000名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相对缓慢,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2002  相似文献   

2.
自1999年试点以来,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05年2月底,全国国家助学贷款金额96亿元,实际发放人数115万人,成为"奖、贷、助、补、减"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但从总体上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问题是贷款供给不足,很多贫困大学生得不到帮助,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3.
杜冬萍  刘恩栋 《特区经济》2004,(11):232-232
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2002年第一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部分学生进入还贷期,贷款风险开始凸现。到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进入首批还贷高峰,但相关的数据却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还贷风险的增加使各经办银行暂停了不少高校的助学贷款业务,国家助学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众多贫困学生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贷款上学”的做法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成为了助学、救困的有效途径,同时商业银行在此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如何协调银行、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学生几者之间的关系,有效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探索何种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了保持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持续性和解决更多贫困生上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刘群 《特区经济》2005,(3):210-211
一、深圳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的基本情况和总体评价2001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对深圳大学25位贫困生发放了13.89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这是深圳大学首次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也是深圳市银行部门首次对大学贫困生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此后,至2004年11月,深圳市工商银行又先后3次对深圳大学272位贫困生发放了134.40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它体现了深圳市工商银行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给予的经济上的支持。从2003年3月至2004年11月,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共3次对深圳大学564位贫困生发放了339.57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2004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政府推行大学生助学贷款过程中,银行、学校、贷款学生、社会这四方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关者体系,由于贷款学生和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以及国家征信系统执行的缺失性,导致银行在助学贷款的发放上的风险。通过对银行、高校和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行为建立博弈模型,对高校与学生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最后提出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助学贷款高校受阻 2003年,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成为全国性的普遍现象,这一年正是助学贷款实施后的第4年.由于学生违约率过高,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各经办银行因此暂停了不少高校的贷款业务,至今尚未恢复.中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出台5年后,似乎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8.
助学贷款遭遇“嫌贫爱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7月,在教育部召开的第16次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对助学贷款实施情况和各高校实施贷款情况排名进行公布,同时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新政策进行解读,如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延长还款期限从毕业4年到6年等。为使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上大学,新机制运行,全国助学热线开通,确保各高校的“绿色通道”畅通……这意味着,国家助学贷款即将发放,一批批贫困学子即将获得“及时雨”而继续学业。然而,几多欣喜的背后,伴随而来的消息却让人无法轻松:北京市建设银行昌平分行将中国石油大学23名未还助学贷款的学生告上法庭,银行要求解除双方借款合同,并要求学生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广东某银行办理助学贷款“嫌贫爱富”,某高校特困学生3年未申请上一笔助学贷款……一些深层次的疑问若隐若现。助学贷款,真的能够“浇灌干旱之地”吗?  相似文献   

9.
汤先问 《中国经贸》2009,(20):118-118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一直困扰着政府、高校和银行,直接影响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银行从事助学贷款管理工作8年,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谈几点违约管理方面的看法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杨佳 《魅力中国》2010,(36):174-174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加速人才培养,促进公平,使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商业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主体。虽然国家助学政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无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收回概率不确定,贷款学生信用缺失等现象屡屡出现,使得银行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时顾虑重重,部分银行“惜贷”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者对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银行应实行风险补偿并施行生源地助学贷款、高校对学生加强宣传引导、学生端正态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杜荷 《发展》2011,(6):114-115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学生或其合法监护人,向家庭所在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它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机组成部分,享受与国家助学贷款同样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3.
国内     
《中国经贸》2009,(13):10-13
深圳中小企业融资再出新举近日,依托深圳财政6亿元扶持资金,中信深圳银行联合深圳再担保中心等多家机构,推出中小企业再担保贷款业务,贷款上限可达800万元。中小企业申请再担保贷款,可从深圳再担保体系现有的8家成员任选一家来为自己担保.借款人提供的抵质押物和反担保物合计不超过贷款金额的50%.这一业务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制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贫困大学生三群体,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1813所,在校生909.7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90.82万人,有专家测定,目前在校生中有20%以上属于贫困生,那么至少有182万人需靠贷款上学,每人每年需要1万元的费用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话,那么至少需要费用190亿元,而必须通过助学贷款途径来解决的不会少于100亿元。然而截止今年五月底,实际已签定到贷款合同的学生才16.9万人,贷款合同金额仅12.6亿元,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高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实施已经四年,但我区高校贫困学生贷款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据调查,目前自治区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15万人,贫困生占在校生人数的24.7%,特困生占15.3%,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保证新生顺利入学,确保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推行的一项举措。自1999年试点,2000年推行至今,全国已发放贷款69.8亿元,享受贷款学生108多万人。陕西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现有高校57所,在校学生43万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1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5.6%,高于全国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信用缺失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背景下,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巨大挑战.传统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只是从道德层面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规范,并以此唤醒他们的诚信意识,缺乏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约束.通过分析助学贷款失信的原因,提出构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岚县粮食系统共有职工450人,其中离退休人员68人,行政人员30人,附营业务分离202人,收储企业编制人数40人,未分离人员110人。1999年3月末,收储企业贷款3094万元,其中收购贷款440万元,地方储备贷款252万元,不合理占用贷款2362万元,费用贷款40万元。粮食库存值692万元,库贷挂钩比例仅为23%。库存粮食以玉米和小杂粮为主,1998年6月份以来,该县认真执行了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政策,没有出现给农民打白条现象和挤占挪用收购资金问题。但是,受主客观特别是以历史包袱、稳定因素、价格原因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三项政策和一项改革在落实上仍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高校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教育管理、开发银行办理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学费和住宿费的信用助学贷款品种。高校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但是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贷款回收的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形成及控制,以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从而推动高校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近日正式出台了一揽子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以全省81所高校50万在校生为基数,按照20%的比例、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贷款总量每年控制在6亿元以内。江西省这些政策有望彻底解决江西省普通高校贫困学生的读书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