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基于地理经济学理论,选取2012—2020年安徽省16个地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及演化特征进行测度,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负空间相关性,且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两极格局明显;从计量结果来看,产业关联性、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府支出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的发展影响显著。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促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是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分布优化的必然选择,这对于济南的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试图以产业集聚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促进济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济南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对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现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集聚程度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不平衡,各产业发展差异化明显。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较快。生物产业集聚水平呈下降趋势。节能环保产业集聚态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丁欣荣 《改革与战略》2013,29(6):107-1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靠大项目、大企业,更要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文章认为,通过促进社会资金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创新系统、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联盟、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使中小企业积极发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蕾 《特区经济》2011,(4):59-60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会起到重要的调整和引导作用。京津冀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一些障碍,因此需要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整体部署,通过产业分工和集聚形成产业带,以各地现有优势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以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GVC模式下人力资本空间流动视角,对要素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行业的绝对集中度、规模差异度、劳动生产率变化率、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产品销售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比等变量存在着多重的复杂联系。为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根据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特点在产品无限细分的差别化基础上走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整合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文章介绍了江苏省战略性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分析了科技创新平台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天水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天水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问题。依据天水市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优势条件,天水市应选择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入手,然后以中国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具体分析金融支持举措,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旨在通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的作用以促进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良好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斌斌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18-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不仅体现地方产业发展水平,而且体现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地方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的极化效应。通过计算TW指数、极化度变化速率,以及产业集中度,对2013—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极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极化在2003—2019年呈明显的交替性上升下降现象,整体有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但整体上产业集中度仍在较高水平。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实现安徽省各城市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益  贺建良 《宁波通讯》2014,(15):46-47
<正>近年来,北仑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的有利契机,在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的同时,更加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其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已取得一定进展。北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一是集聚发展优势明显。2013年,区本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406.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1%,总量占全市12.3%。全区九大产业基地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其中,  相似文献   

12.
凌捷 《改革与战略》2013,29(2):106-109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趋同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引入总部经济概念,通过将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分离可以促进不同空间的资源’配置,有利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业布局雷同和缓解产业间的同构无序竞争等问题.文章认为,在总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该从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探索总部经济竞争与合作机制、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三个方面着手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其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要真正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新兴产业逐步崛起和集聚发展、以及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有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尤其需要一支能够引领和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领军人才队伍。近年来,余姚市克服县级城市条件有限、资源有限的制约因素,全力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视为新时期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人才立身。文章根据江苏省2009~2016年双创人才引进数据,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引进"双创人才"需求量,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的领域"双创人才"具体需求结构状况,并且就需求状况分析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引进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已成为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首先,从国内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支撑和制约江苏省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两个方面分析出发,论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关系,指出其发展中应关注的风险性问题,最后从财税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鄞州区紧紧围绕打造"质量新鄞州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总量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聚效应快速显现的良好态势。2013年,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61亿元,增长10.4%;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9.2%;投资63.6亿元,增长47.1%。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及四川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国家及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明 《产权导刊》2012,(3):32-35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融支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关系,探索银行间债券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人才立身.根据江苏省2003-2011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据,采用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并预测需求量.高校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索高校开发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