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凯 《魅力中国》2012,(29):149-149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现如今体育运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社会和国家更加注重下一代身。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青少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体育运动和锻炼也被社会所重视。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素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已经成为教育方针和政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青少年在身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上具有他们自身的特点,对于他们的体育锻炼,必须从他们自身身体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的身体解剖生理特点提出相应的体育锻炼要求,才能保证其体育锻炼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召运 《魅力中国》2013,(29):264-264
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或竞赛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摘要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体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响 《魅力中国》2014,(10):175-175
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发挥心理咨询、学生组织等作用,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各个方面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体育保健知识能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本文通过查找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希望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我国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教育,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体育保健知识贯穿体育锻炼的始终,形成合理的健康意识,为今后奉献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黄超 《魅力中国》2013,(5):218-218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是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流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现今实行的高校过分集中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十七大民主管理的精神,应当开始试点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凯  孙亚杰 《魅力中国》2014,(2):263-263
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大集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调节功能。体育活动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是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因而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而成的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标志,社会环境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人从幼儿开始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体育活动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当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白鹤飞 《魅力中国》2014,(5):122-12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手段在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厦学习活动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尝试和改革,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特征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生活视角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活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要坚持趣味化、生活化、专业化原则,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高文举 《魅力中国》2011,(5):352-353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对部分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证实:残疾学生同样具备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残疾学生同样能够受益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残疾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能起到特殊的康复功能和开发代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活视角下的中职教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活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要坚持趣味化、生活化、专业化原则,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王军 《魅力中国》2013,(26):240-240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生活质量的涵义及所包含的内容,然后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能出发,重点论述了体育锻炼对提高锻炼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倡导人们多进行体育锻炼来主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董晓阳 《魅力中国》2011,(17):105-10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体育健身成了人们休闲方式的一种体现,并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满足自身的这种需要。因此,社区体育逐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我国社区体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发展。下面就对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改善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从学校方面讲,要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社会方面,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健康观,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在家庭方面,父母应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学生方面,要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15.
苏凤哲 《环球财经》2014,(4):126-127
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是养生长寿的基础,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每天的工作、学习、运动、休息,不但可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还有利于身心健康。远古时代,人类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简单的模式有了改变,但始终遵循“一日三餐,昼动夜静”的作息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来达到体育锻炼目的。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杰 《魅力中国》2014,(5):261-261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和人生角色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小学教育模式向中学教育模式转变,其生理、心理方面都在发生着剧变。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8.
张艳艳 《魅力中国》2010,(7X):235-235
面向未来的体育教育,体育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师生情感的勾通,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帮助学生在身体和心智上获得和谐发展。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经过师生间的交流,形成互动,有利于情感的沟通,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学生告别消极,防范心理,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9.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舒畅,有利于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化,心理健康课已走入城乡中小学。心境决定情绪,情绪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人生。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发掘出这条清泉,给予学生以美的阳光般的心境。  相似文献   

20.
李凤栓 《魅力中国》2014,(8):244-244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与社会体育紧密相连。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日月积累的,作为高校的体育锻炼教学,它对于我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作用,才能更好地使学校体育切实有效地为终身体育服务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深入研究学校体育改革的定向问题,处理好与终身体育发展关系。推动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