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继北京、上海之后,江苏提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该研究在对江苏与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优劣势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全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主阵地,在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产业研发合作、推动国际创新成果产业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推动了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创新省份建设,显著提升了江苏产业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水平。近年来,随着开放创新的不断深化,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缺乏有效海外创新资源渠道和缺乏专业化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介机构等难题,苏南、苏中和苏北园区国际化水平差距显著。文章基于省内25家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际合作情况调研,阐述园区国际合作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剖析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并从制度保障、产业导向、企业主体和项目人才支撑4个层面提出园区未来深化国际合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从2008年起在全省科技系统全面启动。文章从院士江苏创业行动计划、外籍科学家江苏发展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计划、科研创新学者攀登计划、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企业博士创新启动计划等6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主要内容,并且讨论了其支撑方案。  相似文献   

4.
田晶  张超 《科技和产业》2021,21(1):87-91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为基础,对江苏的主要人才指标与广东、浙江进行对标分析,找出江苏科技人才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江苏存在研发人员增速缓慢、基础研究人才不足、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效应、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高苏中苏北引才育才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战略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地区之间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反映地区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实现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宝应地区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宝应县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宝应县2005年以服务"双创"、"三重"为中心,以"人才、科技、经济"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卓越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日本的力量之源,为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驱动力,使日本经济增长模式迅速向科技经济模式转变,日本政府2014年起提出建设“全球领先创新中心”.本文将重点介绍日本“全球领先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及对江苏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明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对"新常态"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创新型旗舰企业发展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规模偏小、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统筹规划、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构筑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载体、优化区域技术创新布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市场培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晓刚 《特区经济》2010,(10):189-190
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对重庆市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重庆的科技创新工作和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当务之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施,推动重庆产业科技创新,加快"一中心、一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9.
“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从2008年起在全省科技系统全面启动。文章从院士江苏创业行动计划、外籍科学家江苏发展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计划、科研创新学者攀登计划、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企业博士创新启动计划等6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主要内容,并且讨论了其支撑方案。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详细分析了江苏省目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思路,并对具体的建设举措进行了进一步的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11.
《江苏科技信息》2006,(9):I0005-I0005
<正> 常州市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市政府《关于常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决定启动实施常州市"十一五"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常州市科技创新五大工程之四"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是常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增加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真正形成"产业企业集聚人才,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新加坡政府适时转变发展策略,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将知识密集型产业打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加坡也因此成为国际研发中心。文章通过总结新加坡政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对照梳理江苏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树立模板和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宁波以人才强市建设为导向,把人才工作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栽树工程",加快推进开放揽才产业聚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下一步,围绕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的新目标新定位,可以聚焦以下"五大关键词"重点发力,以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关键词1:高端引领。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创新载体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产业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战略6个维度深入分析江苏南通市"十二五"期间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成效,探究目前南通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不足,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适应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文章研究并提出了"十三五"加快南通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快产业技术突破、发展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优化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和加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力度等七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大连地区的区域创新中心通过打造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重要平台有力推动了大连“两先区”的建设和发展,并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企业、人才和创新项目,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与此同时,创新中心的发展也存在改进空间。因而只有加快提升大连区域创新中心的全国影响力,才能助力大连“两先区”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是人才,而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培养出来的。本文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阐述了在大学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产业》2012,(12):34+37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瞄准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接轨社会和市场需求,坚持"产业牵引、创新驱动、科教支撑、政府促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利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探索政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促进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做出了积极贡献。营造政策环境,加快科技  相似文献   

18.
<正>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也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技术、人才高地和科技资源配置中心。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契机,利用上海强劲的发展优势与丰富的科技资源,发挥江苏良好的人文、地理和政策环境优势及江苏优势产业集聚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开放性地吸纳上海科技资源,着力提升江苏经济与科技的综合竞争实力,是建设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省科技工作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呼若青 《科技和产业》2022,22(8):153-156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入新发展阶段,东莞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在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建设工作已成为东莞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推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将东莞打造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是东莞面临的重要难题。文中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市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的现实情况,分析当前创新型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东莞改进人才引进工作、优化人才服务和打造优质人才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科技协同、人才互动与制度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人才互动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创新保障区域协同发展。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以需求为中心,以科技、资金、人才和制度为协同资源,以客户、企业、研发机构和政府为协同主体。搭建制度先行、科技创新、人才互动的协同网络平台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