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两股力量,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左右着历史的走向。现实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激烈,这促使我们以古看今,从古代法律道德关系的处理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彩晶 《黑河学刊》2010,(6):157-158,160
法律是国家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与社会舆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于社会,是两种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产生互动的规范体系。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雷正良 《理论观察》2002,2(1):47-50
依法治国是依据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 ;以德治国是运用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两者尽管有所区别 ,但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因此 ,我们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4.
杨阳 《改革与开放》2011,(12):30-31
法律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无论是论述法律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还是最低限度的自然法,都试图揭示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但是并未清晰指出法律的最低道德性这一本质属性。如果把善的伦理学意义嫁接到法理体系,容易模糊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核质,走向泛道德化的错误。法律不能离开伦理意义上的评价,这种评价和融合应当建立在一种性质清晰分界的前提之下才可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见死不救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不应该直接用法律对这一行为进行规范.法律与道德在本质上、内容上、功能上都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但是见义勇为这种高尚的道德义务是不能转变为法律义务,不能追究见死不救者的法律责任.当前我国应当完善证据制度和对见义勇为者保护的相关法律,用法律来间接的规范见死不救行为,倡导社会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6.
当法律和道德有了分别之后,两者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立法角度传统中国注重的是道德的法律化而西方注重的是法律的道德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的选择应当是法律而非道德。  相似文献   

7.
张晋 《魅力中国》2014,(12):313-313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既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又存在诸多明显区别。本文分别从它们产生的条件、调整范围、制裁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差异,又从两者在法治社会中的同一性角度分析其联系,从而详尽地阐明法律与道德这两类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它们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云 《改革与开放》2016,(11):68-70
西方信用研究的历史比较悠久,经过西方历代思想家的理论论证和商品经济的具体实践,信用制度比较发达,信用观念深入人心.但西方国家频繁爆发的信用丑闻,使得人们认识到,制度信用与道德信用二者都非常重要,制度环境的约束和道德环境的约束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我国国内失信问题频发是信用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市场自发力量和政府,这两股治理力量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加强.  相似文献   

9.
张小丽 《魅力中国》2013,(34):324-324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法律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存在的依据是道德,道德能为法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柯旭 《黑河学刊》2011,(6):78-79
法律诠释研究的前提是确定法律诠释的概念,该概念必须回答法律诠释的主体、客体、对象、内容以及目的等问题。对于时常混用的法律诠释与法律解释要进行必要的辨析。法律诠释与法律解释概念有相互交叉之处,但本质上仍是两个不相同的范畴,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11.
"法治安天下,德治润民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并将其作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石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道德体系结构是由知、情、意各要素组成的,知、情、意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道德实践中,只有同时强调认识上的笃信、感情上的陶冶和意志上的锻炼,进而才能达到行为上的践履。但是道德主体能否更好地使内在道德品质转化为外在道德行为,既取决于知、情、意结构的内在统一,还取决于个体利益计虑与社会伦理氛围的支持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哈特的思想中蕴含了道德法律化的两种理论:道德法律化的生成理论和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理论。道德法律化生成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道德法律化的前提和道德法律化的基础问题。在哈特理论中,对道德与法律关系之间联系的承认成为道德法律化的前提;道德与法律共同追求着人的生存价值,两者存在价值上的契合。“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的内容是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两者存在着内容上的共享。价值上的契合和内容上的共享成为道德法律化的基础。在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理论上,哈特坚持“伤害”、“公开”及“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原则”。  相似文献   

14.
西方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法律只管人的外部关系,而不考虑人的内心世界;道德则管人的内心活动。托马秀斯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唐德对此也有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法律的功能是“治表”,而道德的功能是“治里”。其实,熟悉法律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是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世界文明史上,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某些道德赋予法律形式,借以强化其道德地位的事例俯拾即是。一、我国现行法律中道德法律化的体现我国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历来都十分重视法律对推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15.
对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新西部(上)》2007,1(4):117-118
法律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伴随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提出与进行,我国法伦理学的研究蓬勃兴起。对法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厘清立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两大规范体系的关系等都可以为我国治国方略的调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由于独立的法律人格与有限责任,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其子公司在法律上是相互独立的,但在经济上却又相互密切联系。这样,在关于跨国公司的法律责任问题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法律责任与它们的经济联系相分离。因此,如何规制跨国公司行为,以及如何保护与跨国公司有关联的权益人合法权益则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钟学政 《宁波经济》2006,(2):38-39,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道德的支撑。道德认知、道德关系、道德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这三个层面加强对全体公民的引导,不仅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而且对于提南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法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法律的深化,集中体现在科技法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和发展上.科学技术发展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促进生态法的诞生与发展.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科技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共同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技与法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法律的深化,集中体现在科技法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和发展上。科学技术发展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促进生态法的诞生与发展。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科技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共同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贾辉 《魅力中国》2014,(17):359-35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有侧重、浑然一体,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对国家、社会、个人都具有规定性、规范性和导向性,构成了一个整体。企业应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引领企业道德建设,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