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当今的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一种水平与垂直分工在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地区)交叉并存的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它对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参与分工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各国经济上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依赖性。美加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EC诸国在1992年实现欧洲统一市场计划,亚太地区各国正在积极酝酿或探索成立“亚太经济圈”构想等。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亚地区内各国要求建立东北亚经济圈的愿望日益强烈。随着这一地区国际环境的缓和,地区内各国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国际经济合作的日趋发展,将有利地推进这一地区经济圈的形成。发展同南朝鲜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对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及我国的经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太平洋地区多数国家与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一区域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与区域化发展趋势。这种发展与变化将不仅打破这一区域原有的经济格局,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发展,而且将改变整个世界力量的对比与布局,使西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与大西洋欧洲国家一并成为世界两大经济中心。一、亚太地区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与新的经济关系目前,正在形成中的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与经济关系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动因在于从国际商品交换中获取经济上的利益,一种国际分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既体现了各国的经济利益,也改变着各国的经济利益。日本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其自身变化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分工格局,而东亚地区分工格局的形成与深化又加速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使处在世界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中的日本,不得不更依赖处于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亚洲,尤其是作为“现实而具体”的日本海经济圈,即东北亚地区。一、东亚地区分工格局的变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纵观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所以取得今天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关键在于60~  相似文献   

5.
战后,亚洲“四小”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分工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形成的历史还很短,但其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出跳跃式的变化,与美国的分工关系已从垂直型分工上升为初级形式的制成品水平型分工,而且这种水平型分工正向更高级阶段过渡。在50年代,亚洲“四小”对美贸易地位无足轻重。1955年,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占亚太地区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亚洲“四小”占不  相似文献   

6.
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的分工与协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优化是兰州白银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内容。经济圈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分工与合作为基础,一方面,经济圈产业分工合作能够促进区域专门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经济圈内产业分工与协作可以避免产业趋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一、兰白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的基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概念已基本形成定论,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起理论界关注.泛长三角经济圈的的合理分工和区域合作,可以缓解长三角经济圈继续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上海是长三角和泛长三角的共同极点,本文以重点探讨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与上海的相关关系,运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对综合经济指标的修正,测算并分析了各城市与上海之间的相关系数,已明确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为基础,将模型由比较静态分析发展到完全动态的分析,分析了分工水平的发展路径以及专业化程度、交易成本、分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间的影响关系,发现地区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交易成本的变化、专业化程度的演进均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与分工演进的重要因素。在分工水平演进的不同阶段,分工水平、交易成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不同的效果,而熟能生巧以及"干中学"所引致的专业化程度的演进则是不同地区分工水平演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影响分工水平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在构建制造业基地方面已形成一定产业集群及建立了一系列的加工制造业。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来研究构建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选择方向对北部湾经济区快速融入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决定因素和物理决定因素,来选择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行业及切入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环节。  相似文献   

10.
<正> 长三角与珠三角正在形成中国的两个最大的都市圈,但这两个都市圈类型很不一样。 一、长三角都市圈是城市功能互补的都市圈 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囊括江苏、浙江的14个城市,是我国区位竞争力最高的经济圈,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未来10年内将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区和新型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都市圈以  相似文献   

11.
国际及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关系,按照国际比较利益法则。取决于各国及地区间的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水平等诸种因素,各国与地区间的政治关系、经济政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长期趋势看,由于上述决定产业分工关系的因素大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与亚太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虽然,一些亚太经济合作设想将中国排除在其合作伙伴之外,但中国的广阔市场正在吸引亚太各国或地区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二、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其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9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改变过去闭关锁国或半闭关锁国状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建立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速了“四化”建设步伐。特别是逐步开放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内经济循环的基础上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带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地处西太平洋地区核心地带,土地面积占亚太地区的近半,人口占亚太地区的70%余,虽经济实力还不很强大,但与亚太各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千分频繁,特别是实行对  相似文献   

13.
新望 《珠江经济》2002,(10):14-15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国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形成了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这三个最大的都市经济圈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的增长明显趋缓,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尤其是1985年9月五国财长会议决定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等等变局,对亚太地区贸易与国际分工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亚太各国与地区纷纷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空前加速了。日本将不得不开放市场,并且从“离欧入亚”的前景考虑重新组织该地区的分工。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济迅速迈向自由化与国际化。东盟各国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上述变化标志着亚太地区贸易与国际分工正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动漫产业是京冀两省市共同的发展重点。基于相互需求和垂直分工,本文谋划了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动漫产业集群的框架性方案,并对该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16.
早在本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向地区化发展,欧洲、北美最先形成经济圈,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也有形成经济联盟的趋势,由于等等原因,进展十分缓慢。在所谓“世界经济大战”中崛起的日本和韩国,积极寻求市场,便有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设想。经济圈是什么?经济圈就是一些相邻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以一定的国际形式联络起来,任何一方都想从中得利,都想从中赚钱。资源是第一位的摇钱树,只有资源才能引来投资。  相似文献   

17.
一、亚太地区国际分工中直接投资的作用 按照目前亚太地区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经济发达国家,即美国和日本等;第二层次: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即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南朝鲜等;第三层次:中等收入国家,即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第四层次:低收入国家,即中国等。  相似文献   

18.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西三角”经济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琦 《开发研究》2006,(1):22-27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向均衡的根本性新变化、市场经济大环境转变带来的新挑战,结合西部大开发区域范围大、区位条件差等现实,本文提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速度和提高西部整体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建立西部自己的经济圈,而最有现实可行性的选择是:以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相对发达、基础条件较好、区位相对集中、经济联系紧密、已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圈、并具有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实力的四川成都、重庆和陕西的西安三大城市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形成“西三角”经济圈,通过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城市集群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最大限度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尽快地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消除区域极度不平衡格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还对西三角经济圈的内在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难点和建立西三角经济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策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要素、产业和产出(与生计)三个层面对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要素的差异可以在建立共同市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产业差异的存在如果是以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就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产出(与生计)层面上,适度的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当然,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反过来也能够促进要素更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分工、地区优势互补;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因此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相互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