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除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客观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以外,和谐社会应当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对人们生活的全面评价,它综合反映了社会成员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情况特征,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包含多方面内容,文章选取了一套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选取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典型城市为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界》2009,(20):53-53
7月9日至12日,中国国际电子消费博览会期间,澳柯玛生活电器凭借时尚的外观和良好的品质,成为展会的亮点之一,受到参会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欢迎.今年三月,澳柯玛在湖南长沙召开了"澳柯玛生活电器2009春季营销峰会",发布了澳柯玛生活电器的全新发展战略,实现了两个转变:一个是实现了从"小家电到生活电器"的转变;另一个是实现了从"人性科技、舒适生活到好品质、好生活"的产品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笔者对甘肃地震灾区居民生活质量与社会心态的调查为基础,从物质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与主观生活质量感受等方面对灾区居民遭震灾前后实际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变化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生活性服务业事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对于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意义重大。文章从哈尔滨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从而提出了促进哈尔滨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哈尔滨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低碳生活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通过问卷搜集整理,指出了大学生低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制约大学生低碳生活实行的诸多因素,对整个社会实现低碳生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黄炎培的乡民生活方式改造实践,形成了以现代化、文明化、民主化为特征的乡民生活改造理论,对近代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乡民生活改造理论主张要改造乡民生活习俗,倡导科学文明的现代生活,建设公共生活设施,共筑现代乡村生态。从而实现构建和谐乡村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有关“主流生活方式“的论坛。这个由企业发起的论坛把有关中国的生活方式的讨论再度推向了社会的前沿。如何生活,什么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确实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质量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认识生活质量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对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统计测评;并对安徽省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实证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的领域,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主张重视儿童从生活中学习,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样美术教育也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从而使学生追求美,探索美,表现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我进行了"美术教学与生活链接"的研究,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将"两个世界"链接起来,美术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现象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合.  相似文献   

10.
徐俊峰 《特区经济》2010,(5):177-179
农村民生模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相互兼容的"四位一体"模式。我国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逐步演进的路径,造就了农村民生的梯级发展模式。农村经济模式的困境削弱了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弱势政治生活割裂了农村民生的内涵,文化生活的匮乏影响了农村民生质量的提高,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弱化了政府民生政策的实效。因此,必须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夯实民生物质基础;强化农村政治生活,升华民生的内涵;探索经农村文化发展路径,升华农村民生层次,完善结构性保障措施,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民生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白的创作风格可概括为憎爱分明,气势豪迈,思想奔放,飘逸洒脱。  相似文献   

12.
三十九度,四十二度,四十四点五度;四十六次高温预警;大部分地区超过六十天未降雨;全市四十个区县二千一百万人受灾;损失八十多亿元;八百万人没水喝……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肆虐重庆。在这座英雄城市的广衰土地上,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千万巴渝儿女同旱灾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展现出了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豪迈气慨。经过一百多天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终于取得了抗旱灭火战高温以及减灾自救的决定性胜利。三千万巴渝儿女奋勇抗击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伟大壮举,必将在重庆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邓方华 《今日重庆》2006,(4):102-106
山抱城市,水横两江,峡谷纵横,洞坑密布、丛林悠远……这是重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历史风韵独具的老街,石板路,吊角楼,屋檐和那林立的高楼,时尚的人群交错相融,不得不让越来越多导演们感汉;从来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重庆这样,同时容纳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 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地域外貌,特别的历史沉淀,传统,刚烈,张扬的城市气质和情怀,这样的城市自然成为了一个被国内名导们相中的电影拍摄重地。 重庆正在成为影视生产的梦工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吴倩  于素平 《走向世界》2011,(22):22-25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八百里沂蒙山区有这样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一——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相似文献   

15.
王永战 《理论观察》2008,1(2):28-30
人的存在体现在历史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体现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之中。人通过自身活动所创造的对象来体现、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在自身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的类的存在是人通过意识认识到的。也正因为此,人成为了一种对象性的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股份虚拟,是以虚拟形式将企业固定资产作价变为股份,分摊为若干个人股,个人按其岗位股份值的大小投入一定的风险金,企业按照每个员工投入企业的劳动、技术(经验)、管理、资本等要素产生的实际作用并依据个人岗位的股份值,发放工资和红利。  相似文献   

17.
海子--一位生活在功利的现实世界中的具有哲学家气质的诗人,在无尚的精神追求中与功利的科学精神发生矛盾与冲突,丧失了精神的家园,信仰荒芜而导致诗人自觉地结束了被叔本华称为"梦境"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邓小平发展现,体现了视野的全球性、内涵的丰富性、体系的创新性、思维的辩证性、取向的人民性等基本特征.邓小平发展观是与时代和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re is, to my knowledge, no work exactly corresponding to Professor Jutikkala's in any of the major languages. Uudenajan taloushistoria is a comprehensive and very skilful exposi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certainly much more than simply a good textbook in which material from generally recognized standard works, partial surveys, and particular investigations is brought together and rearranged. However much Professor jutikkala may have drawn upon the available modern literature, upon the writings of Heckscher, Clapham, Cole, Ashton, Ashley, Sombart, and other authorities, his book is stamped first and foremost by his own great familiarity with the vast field of his subject, by his own research and experience-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agrarian and social history—and by his great versatility as a scholar. The author is not simply a historian with an economic training; he is also very conscious of the fact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never occurs in society in forms which allow of a purely economic exposition. His method is—to  相似文献   

20.
The evolution of Mancur Olson's views regarding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the second of his three main books, is examined. It expands and extends to history and to the world the arguments presented in his earlier work,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Although Olson never abandons the idea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interest group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can lead to its economic stagnation, how this comes about and can be overcome changes somewhat by the time of his final book, Power and Prosperity, which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transition economies and proper political governance. A sign of the greater complexity of his later views emerges in his analysis of the U.S. South, presented in his 1983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South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