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国家统计局(NBS)数据,本文测度了1980—2010年间中国农村贫困变动趋势以及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数据,本文估算了1988—2002年间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类型农户贫困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以绝对贫困度量,农村贫困指数不断降低;以相对贫困标准度量,贫困指数有所提升;外出打工是目前农户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相比之下,务农农户贫困状况始终最为严重,增加组内成员收入,缩小组内差距对减少务农农户及农村贫困的意义重大;弹性计算结果显示,尽管收入增长是导致贫困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降低组内不平等程度对缓解贫困具有重要作用;四个组别当中,对务农农户组进行资金扶助将起到更大的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2.
农村建设包括农村社区和个体农户发展两个层面,二者必须统筹兼顾.以陕西商洛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商州为例,探寻乡村社区贫困成因及治理模式.农村社区贫困是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包括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贫困文化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森林资源利用政策制约等.乡村社区扶贫应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和特色产业开发为主,辅以劳务输出和教育扶贫.  相似文献   

3.
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禀赋差异与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以缓解相对贫困为重点的后扶贫时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问题仍不容忽视。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有序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如何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并尝试建立了“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禀赋差异缩小——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缓解”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此,文章首先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影响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2750份河南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并通过替代核心自变量和变更样本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PSM模型和IVProbit模型以及ERM模型进行内生性讨论,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缓解了农村经济相对贫困。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具有稳健性。进一步的机制验证发现,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通过缩小劳动力禀赋差异和技术禀赋差异,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劳动力禀赋差异缩小和技术禀赋差异缩小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1.22%和7.36%。可见,应将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体系纳入农户相对贫困治理机制考虑范畴,引导农户从传统家庭化生产转向现代社会化生产,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范围;同时完善就业服务等相关配套体系以吸纳释放的弱劳动力,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信息服务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本研究以哈尔滨市农村信息化重点建设区——松北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1990-2010年该地区的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户收入水平,旨在研究农村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研究得出结论:哈尔滨市松北区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当地农村居民增收有较为显著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殊类型地区的贫困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本文关注的主题是如何在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转变扶贫战略,在微观层面采取的利措施,有效解决贫困革命老区面临的发展问题.作者利用四片区革命老区的农户调查资料构建模型,对影响我国革命老区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区位和消费性负债是影响革命老区农户贫困的重要因素,能力贫困是困扰革命老区农户脱贫的一个重要因子,提高土地规模化程度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能减轻农户贫困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实事     
<正>南京市"三会"设立低收入农户增收基金9月19日,江苏省南京市"三会"下发通知,对本轮重点联系社区(村)一次性安排扶贫资金10万元,并鼓励各区"三会"、镇街(包括分会)和社区(村)安排相应配套资金,一并作为该社区(村)低收入农户增收基金的初始基金。通知规定,低收入农户增收基金属社区(村)集体所有,纳入集体资产统  相似文献   

7.
高梦滔 《南方经济》2011,(12):16-25,81
本文利用来自中国8省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测算了子女教育对于农户消费的影响。经验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有在校子女的农户人均消费支出比没有在校子女的农户平均要低10%左右,并且在校子女越多,农户人均消费的下降的幅度越大;2.非义务教育阶段子女教育对农户的负担明显加重,有子女上大学的农户,比其他有在校子女但未在大学的农户人均消费水平还要低14%左右;3.越是贫困的组别,子女教育对于农户消费的影响越是强烈,在收入五等分组的最低组别,1个在校子女使得其人均消费降低15%左右,而在最为富裕的两个组别则对农户消费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翠锦 《特区经济》2010,(3):180-181
采用2000~2005年全国26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该时间段内我国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对农村贫困缓解的影响。同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各种收入对本区域贫困缓解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家庭经营纯收入是我国农村贫困缓解的主要因素;与东、中部地区比较而言,西部地区贫困的缓解更加依赖于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对西部地区贫困缓解的效应强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农户电子商务参与程度是度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指标,具有区位优势地区农户电子商务的参与行为与程度与不具有优势地区农户的行为有显著差异。本文选取农户采用电子商务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农户电子商务参与模式、农户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四个维度测度区位优势地区农户电子商务参与程度,并给出基础指标的具体测度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确定区位优势地区农户电子商务参与程度得分和指标权重。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洁 《科学决策》2018,(10):72-94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农户多维贫困的指标,实证分析了收入不平等 与非正规金融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显著加重了农户多维 贫困状况,采用三阶段联立方程处理内生性后,收入不平等对农户多维贫困的不利影响依然稳健。 第二,非正规金融对农户多维贫困具有显著的缓冲作用,且该效用在降低中等层次的多维贫困更 为显著。第三,非正规金融在收入不平等与农户多维贫困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调 节效应表明,农户非正规金融越多,收入不平等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越小;中介效应表明,非 正规金融能够弱化收入不平等对农户多维贫困的负向影响。因此,完善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 不仅缓解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平等,而且改善农户多维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11.
农村多维贫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基于2016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运用A-F 测度方法对农户的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和分解,着重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农户家庭住房、生活燃料、受教育年限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贫困发生率较高;财产性收入、受教育年限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最大,在农户脱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农户家庭使用互联网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显著,而且在高维贫困上的减贫效应更大,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村级特征等也都对多维贫困产生影响。因此,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贯彻落实“互联网+”扶贫政策,能够有效解决贫困农户的“能力贫困”问题,有助于实现贫困户脱贫及脱贫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市场借贷双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使命漂移"及衍生的锚定效应,使贫困农户长期遭遇正规部门的金融排斥。基于社会公平考虑,政府可通过信息公共服务的"扶持之手"来弥补信贷市场失灵,使贫困农户得以跨越"门槛效应"而参与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普惠。使用农户问卷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银行(贷)→农户(借)"层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公共服务能降低信息门槛,使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于贫困农户;在"农户(借)→银行(贷)"层面,基于自我认知的公共信息服务,有利于诱导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综合效果是:公共金融服务可以降低财富(收入)水平的门槛要求、纠偏使命漂移,从而使金融产品能更好地瞄准于贫困农户而不是被误置于富裕农户。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科技进农户,是指充分依靠科技人员和现代信息网络的力量,把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村千家万户,通过提高农民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如今只有科技包括农业技术、信息进农户,才能更好地解决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极大地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第一,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与农户生产过程的真正结合是农民收入水平迅速、持续提高的有效保证。科学技术是推动农民增收的第一生产力。据我们调查分析,定西农民收入相对较高的农户,都是能够掌握农业新科技、信息渠道比较灵敏畅通的农户,人均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科技真正进…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广大农户通过简单、廉价、易用的方法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与市场信息以及如何实现广大农户零距离交互信息,这就是我国农村信息服务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认为"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是网络、计算机等硬件条件的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农户对信息服务的接受距离。安徽是农业大省,地理位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农户农民有五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进农户,是指充分依靠科技人员和现代信息网络的力量,把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村千家万户,通过提高农民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如今只有科技包括农业技术、信息进农户,才能更好地解决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极大地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三化同步背景下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快速转型阶段,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对经济社会有深远影响。一般来说,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会受到制度与体制、认识与观念、经济社会、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上述因素。县域经济发展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前提,城镇化又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推进两者相互促进,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互动过程。本文通过对以往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总结,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对目前农村的贫困现状、出现贫困的原因以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7.
低收入农户长效增收存在自主适应机制,利用陕西省榆林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截面数据,采用 OLS 逐步回归模型识别生计资本对低收入农户收入的影响,有利于探究生计资本的作用机制、增收效应与异质性。结论如下:(1)低收入农户长效增收机制是在政府计划适应下农户自主适应,通过改善生计资本实现农户增收的机制;(2)生计资本对农户增收存在抵消和协同作用;(3)生计资本对农户增收具有异质性,因此农户长效增收机制具有异质性;(4)提能、强基以及结盟是低收入农户长效增收的自主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城市贫困相对于农村贫困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质量的提升。鉴于此,基于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运用"阐述-解释-规范"的逻辑思维,探讨了城市贫困的内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影响机制,最后针对城市贫困内涵与发展阶段特征分析提出了以下研究结论与趋势:(1)城市贫困研究的空间尺度应向中小城市、城市街道、社区、家庭等更微尺度转变;(2)研究指标应不断地从物质指标转向社会心理指标,促使指标多维化、系统化;(3)研究方法应转向不断地探索符合地区现实情况的模型,力求分析结果更加精准;(4)研究领域上应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特征的城市贫困,并将其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造福更多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19.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研究贫困农户的消费行为,并进而寻找消费优化的途径,是一项促进贫困农户生产的具有重要实践和理论意义的工作。一般来说,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贫困农户由于其收人水平的低下,决定了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农户消费的典型特征。一、食品消费食品消费是人们维持生命、生长发育,以及从事再生产和各种活动的基础。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都十分重视食品消费的改善。对于贫困农户而言,在食品消费方面有如下特征:1.食品消费占生活支出的比例很高,但数量较少。在1988年的全国农村抽样调查数据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组织嵌入型的农村小额信贷减贫模式,以建立社区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并嵌入到小额信贷减贫体系中,不仅可以推动小额信贷资金更为精确地"瞄准""发展型的穷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和贫困农户提供服务,可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贫困农户的经营风险,节约两者进行金融交易的成本,实现金融机构、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三方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