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言歇后语的形成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机制上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为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理据.该文主要探讨隐喻在方言歇后语中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周口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作为中原官话的一种,具有一些中原官话的普遍特点。从认知角度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指导下,在广泛调查相关语料的基础上,从语音、构词、隐喻和转喻等方面对周口方言进行充分的描述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希望周口方言的认知机制可以对我国的方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所形成的隐喻性语言,往往会影响人类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这就是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而言的,是一种象似现象。该文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隐喻象似性的认知功能及其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中的作用,认为隐喻象似性是语篇连贯的隐性衔接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此,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用语法化来分析语法化与隐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隐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很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Lakoff和Johnson提出用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的认知现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通过联想激活法提高我们创造新隐喻的能力,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形式多变,不拘一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揭示了歇后语顺应不同语境所产生的元语用功能、语用缓和功能和语境联系功能。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隐喻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自隐喻研究开展以来,许多隐喻工作机制理论层出不穷。在对各种工作机制理论进行整合时,我们发现这些工作机制理论并非互相排斥互相矛盾,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提出的隐喻认知理念为视角,分别探究了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认知机制,以及两个机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旨在为语言学习者探究语义提供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具体分析了余光中《乡愁四韵》 中存在的概念隐喻,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和阐释隐喻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作用及功能,从而加深人们对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范熙 《新西部(上)》2009,(7):113-113,119
隐喻的形成往往反映着各民族的认知过程和特征,而这种认知过程和特征又与各民族长期形成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汉英语中与"头"有关的概念隐喻及其常见表达的异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英汉语中都存在着一个关于"头"的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从而揭示出隐藏在隐喻背后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的使用实现了人类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极大地缩短了认知周期,减少了认知成本.不同的文化模式投射出不同的隐喻认知结构,外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文化层面入手解决语言习得中的障碍,也要从认知层面入手区别不同的隐喻机制,从而揭示和克服语言学习中的真正困难.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来自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隐喻能力研究已成为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焦点之一。本文研究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下隐喻能力的认知发展,以及形成隐喻能力个体的差异,诸如词汇知识和文化等诸多影响因素。通过隐喻能力和英语成绩两者之间的数据分析,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会话含意在语用推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否正确建立心理模型决定着语用推理的成功与否。同时,会话含意也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复杂因素,为了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不同的语篇常会有意无意采用各种策略间接的表述;其中歇后语就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语料。因此,本文以认知语用学中的心理模型理论为工具,研究推理过程中歇后语的会话含意的生成和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4.
雷淑娟 《理论观察》2009,(2):122-123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从范畴的形成直至推理的延伸,所依靠的是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经过跨域的隐喻等转换、映射机制来认识身体以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陕北民歌歌词的创作过程中,一些修辞格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其中隐喻的使用就非常普遍。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从修辞和认知两个维度对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归类与分析,并对隐喻在陕北民歌语言中产生的原因和功能等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词义产生的重要方式,隐喻是词汇语义演变的一个重要认知机制,隐喻的关系是词汇网络节点的连接方式之一,因此,隐喻能力应成为学习者词汇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例,论述如何通过在课堂词汇教学中融合隐喻观,以及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意识,促进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隐喻经历了一个从修辞到认知的转换研究过程.隐喻具有普遍性,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的,是有价值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通常以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的方式来实现.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的隐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利用隐喻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共同本性、特征和知识,决定了俄汉民族在使用隐喻喻体时所具有的共同的理念和审美的取向,具体表现为相似的认知模式。但是由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概念与习惯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机制的不同,所以隐喻喻体的联想机制也表现出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一段历史了,隐喻被定义为一种很常见的认知方式.本文阐述了认知到语言认知到隐喻认知的层次,并通过分析钱钟书《围城》中的经典隐喻深入研究了隐喻认知是如何更深入长久地影响读者的思维和记忆的.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更是普遍的认知行为和认知手段,隐喻的研究对提高作品的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上刊栽的李瑛、文旭教授<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文中的一些结论提出商榷.通过对该文中一些立论的辩驳,进一步讨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区别,隐喻和转喻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以及多义词词义的扩展方式,强调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多义词词义扩展机制以及词义演变认知过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