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换个角度看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纽约,一位中国人开了一家兰州牛肉面馆,生意兴隆。另一位中国人看了,在左邻开了一家。又一位中国人见了,在右舍又开了一家。不多时,前前后后开了十来家。虽然一再降价,但由于就餐者有限,生意难免冷冷清清。同样在纽约,一名美国人开了一家加州牛肉面馆,生意不错。另一名美国人见了,在下一条街开了一家。又一名美国人见了,便在再下一条街又开了一家。还有一些美国人看见了,在周围开了"肯德鸡"、"麦当劳"等食品店,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或许是这个原因,中国人做生意,往往做成"一条街",而美国人往往办成"连  相似文献   

2.
【行动】新学校研究不尚空谈,重在行动。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应该成为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要原则:"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美国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世界上最远又最近的距离,是从"知"到"行"的距离。一个成功的人不在于他知道了多少,最重要的是当他知道后不  相似文献   

3.
NHD,追根溯源,实际上是1983年里根政府抛出的"战略防御倡议(SDI)",俗称"星球大战"计划的延伸和发展,所以美国又叫它是"星球大战之予"计划。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美国人又要搞"星球大战",并已成了美国当今战略主流派的共识,且得到一些强  相似文献   

4.
为人的教育,首先关注的自然是人的身心健康,而不是考试成绩和升学指标。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花了相当多的篇幅谈及健康、身体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是的,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的时候,我们是不会考虑成人们在"为你好"的动机和言辞下所采取的一些举措对孩子的未来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的。于是,我们的学校会以集中营式的管理而得意,因为这样管理孩子们除了亢奋还是亢奋,而这亢奋又仅仅是  相似文献   

5.
人物     
正2014.07.03-2014.07.09"我们曾有两位罗斯福总统,也许有的家庭就是有一种使命感或是倾向去从政。我们的政治体系向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称美国民众选择出自同一家族的人当总统不是问题。"我们有两大经济支柱。但是iPhone打击了诺基亚,iPad打击了木材、纸浆产业。乔布斯夺走了我们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9·11"的时候,在电视上看着世界贸易中心受到飞机撞击,爆炸起火,先后倒塌,我们和周围的美国人一样,震惊得无法用语言形容。所不同的是,我还在心里默默地说,美国人啊,你们脑子里怎么就缺根弦呢?可是我没有那么说,因为我知道说了美国人也不明白的。 脑子里缺弦,这种说法,我们这样年龄的中国人听来一定熟悉,这就是"阶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西点军校(WestPoint)全称"美国陆军军官学校",是美国军队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在西点军校两百多年的历程中,培养了众多的美国军事人才,其中有3700人成为将军,还有更多的人成为了美国的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数学既能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  相似文献   

9.
用爱来交往     
1992年,我和我的丈夫来到位于中国济南的山东师范大学,那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当时的感觉是那么美好,以致于后来我们又先后三次回来工作。刚来中国时,周围环境十分陌生,我们不会汉语,无法交流,面对的是一个拥有独特风俗习惯和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但是,在这块伟大的土地上,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拥有的亲近感——一种人类的友爱精神。埃得温·马卡姆(美国诗人1852—1940,译者注)曾经写道:"命运注定我们成为兄弟,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在中国,我们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人类的相同之处要远远大于其不同之处。辽阔的大洋将我们分隔在遥远的美利坚,而大洋彼岸的中国却向我们敞开怀抱,伸出关爱的手。我们非常喜欢和中国人生活在一起。美国和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和"2008北京奥运"申办成功,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人了学习英语的行列,特别是中小学生把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的主科来学习,这说明我们对英语是非常重视的.然而,由于我们缺少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再者广大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相当薄弱,又加上学校教务部门在分课时,大都是优先考虑毕业班,致使起始年级的英语教学在师资配备上更为薄弱.  相似文献   

11.
正在重庆,生活着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国际友人,他们漂洋过海,来到重庆,却对这座我们熟悉的城市充满了好奇,来自美国的James Wemyss便是其中的一个。不同的是,他是带着双重"身份"在这生活,也带着双重视角观察着这座城市。本期,我们希望透过他的眼睛去捕捉飞速变化中的重庆,也用另一种视角来发现重庆的美丽。James有一个很儒雅的中文名字,叫温世杰。翻看他的履历,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2001年,James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又到华盛顿乔治城大学攻读了国际  相似文献   

12.
王晶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10):I0043-I0043
<正>"既严格落实法治,又积极探索德治;既履行职责、奖惩分明,又注重创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校园,这是我们华明学校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近日,在"东丽区规范管理年度工作会议"上,华明学校校长吴世民坦言,是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使该校在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司北 《东宇经纬》2000,(10):42-42
美国的中小学,被很多人想象成了天堂。关于美国学校如何活跃、如何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一直被去过美国的人或没有去过美国的人不遗余力地赞颂着。其实,与其说这是美国教育的有,不如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无。我们常常按自己的需求去剪裁别国的教育现实,比如在美国去寻找“素质教育”,写出《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样的书便很典型。  相似文献   

14.
国学经典的教育策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反观今天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为它脱离了中华民族的"根",它是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虽然学习西方文化拯救了中国并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但它只重视了对人的智力与技能的开  相似文献   

15.
葛其芳 《东北之窗》2008,(Z1):90-91
在美国,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诸如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里,常年摆放着一些供义工填写的表格,只要在这些公共服务场所里做义务劳动,哪怕每次只干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填写,然后请那里的负责人签字,这样的情景在推崇义工制度的美国其实很常见。然而,美国人做义工和我们中国提倡的"学雷锋"并不一样,与很多国家的志愿者也不尽相同,他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得到某种回报。尽管如此,美国人搞"义务劳动"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也许是美国人为什么热衷于做义工的秘密所在吧。  相似文献   

16.
走进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论坛购物中心(Forum Shops),你会恍若置身于古罗马时代的集市:地上铺着大理石地板,间或有一队队古罗马士兵列阵穿过白色的罗马式列柱……而你若有幸来到加州的硅图公司设立的"虚拟现实中心"(Visionarium RealityCenter),你又像是进入了"未来世界":在三维空间的立体模拟环境中,你能摸得到未来的产品,感觉得到产品的功能……这便是"情景体验式"消费。美国人称之为"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英特尔总裁格罗夫说过:"我们的产业不仅是制造与销售个人电脑,更是传进资讯与栩栩如生的互动体验。"日本人更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东  相似文献   

17.
正"校校通"破师生行路难"Smooth Transportation to Schools"to Facilitate Teachers and Students"以前嘛,娃儿上学都是走1小时山路,既不安全,又累人,我们当家长的还是很担心的。"家住周家镇团结村的李子阳告诉记者,不过现在好了,随着玉皇村道的通车,孩子上学放学再也不用走很久的山路了,而且可以乘车直达学校。老师出行难,学生路难走,这是一直困扰着边远学校师生的难题。为改善农村学校道路通行质量,切实解决边远学校师生行路难问题,垫江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Nicholas D.Kristof亮出一个惊人的标题:"我们富有!" 说这标题惊人,是因为Kristof属于鼓吹"1%对99%"的自由派笔杆子,并极力支持"占领华尔街"运动.普通美国人越来越穷,1%的大款越来越富——这种抨击的基调几乎成了他最近文章的"主旋律".怎么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跳出来代表美国人民高呼"我们富有"呢?  相似文献   

19.
朱祥勇 《中国西部》2012,(Z2):80-83
校园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仿佛摸不着、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它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个人,传承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和精神。新科人以"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理念为根,以"生涯启蒙教育"为载体,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是育人的土地,校园文化就是这土地的灵魂,赋予了这方土地最鲜活的生命力。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内涵,是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都要遵循的统一价值观,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新科^、才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贺传峰 《东北之窗》2014,(15):87-87
正往事如烟。又到了学子们翘首企盼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每当此时,我总是能想起自己1978年参加高考的日日月月。我是78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我们这一届学生,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学校被迫停课;上初中时,"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盛行,学校也被迫搞开门办学,安排师生到生产队里劳动,使我们的学业几乎荒芜。77年上高中时,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校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学们也都摩拳擦掌准备应战高考。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