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幸福一直是各国哲学家关注的重要哲学问题。在对幸福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亚里士多德把善、普遍的行为法则、具体的德性等与人的幸福联系起来探讨,形成了他的幸福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人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提出人的"幸福"存在于践行德  相似文献   

2.
善作为西方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哲学家们对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将以布伦塔诺为例,通过对心理现象、內知觉、自明性等方面的论述来认识善及其获得途径。  相似文献   

3.
善作为西方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哲学家们对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将以布伦塔诺为例,通过对心理现象、内知觉、自明性等方面的论述来认识善及其获得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 人性是什么?这是长期困扰人们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先哲们为此而上下求索,以探求人性之真谛.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苏格拉底(柏拉图)认为"善"即知识、理性,他说到"智慧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恶."由此可见,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异然清醒的,很少带有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5.
周彦  钟华 《魅力中国》2014,(15):254-254
柏拉图认为“善”是真正快乐之源,“善”高于实在存在的东西,宇宙问各种事物和人类按既定的秩序运行时,就实现了“善”。而人通过求知来向“善”,智慧是“善”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关于“善”的观点,影响了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众多哲学家,后世关于“善”内涵的阐发,可以说与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最早对人性给予系统论述的哲学家,其关于人性的思想散见于《孟子》诸篇之中,而《告子》篇则是专对人性的一次系统论述。在这一篇中,孟子通过与告子的辩论,首先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驳斥了性恶与性无善与不善的观点;其次就是对人的类本质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人性的角度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再次就是对人之为人的方向作出了明确说明,即人要求其所放之心,要复其本善之性。孟子人性论思想开启了中国"心性思想"的先河,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善的概念是索洛维约夫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善在索洛维约夫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人性之善,二是上帝之善,三是贯穿于人类历史中的善。在人性之中存在着道德的最初源泉,即人性之善。人应当在这一道德本性基础上保持、促进并且发展这种善的因素,通过人在历史中的这种善的创造,最终达到最高的道德理想也是社会理想,这也就是绝对的善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基层干部具有健康的从政心理。广大基层干部的从政心理,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是健康的,但也有些干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表现为在从政目的的认识上,追求个人名利多,考虑为民办事少;在对权力来源的认识上,认为源于领导委任的多,认为源于人民授权的少;在为何从政的认识上,不择手段追求短期政绩多,求真务实、谋求国家与人民长远利益的少。针对这些误区,文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预防和诊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善的定义,论证善与不善的辩证关系,将善与不善统一于道的运行之中,指出要善待不善者,避免犯世间最大罪恶,人应无欲或寡欲。善与不善作为客存在物均有其价值所在,都应得到善待,但这种善待并不是绝对的,要受到"契"和"兵"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知行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所探讨的重要议题。不同的哲学人物与思想学派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程朱主张"知先行后",突出"知"的极端重要作用;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王阳明则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主张知即行,行即知,知行不可二分。王阳明先生曾说:"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  相似文献   

11.
<正>德育是美丽的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把"德育"和"美育"统一在起。普洛丁认为"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源",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都是说通过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并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的教育原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善"与"美"具有天然的联系。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应该以"美"为起点,以"德"为培养重点,以"行"为终极目标。当前,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德育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美丽的风景"。在现实的学校德育中,广泛存在着德育课程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应试化等倾  相似文献   

12.
王旋  杨斌 《理论观察》2015,(2):74-75
主体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不同的哲学家们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启蒙运动从封建神学中解救了主体,确立了理性主体,并对人做出了各种质的规定性。萨特提出了个体主体,认为人的存在就在于与其他人的不同,提出"他人即地狱",颠覆了人们由启蒙运动以来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13.
贫困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它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存在于世界范围,存在于一切思想领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思考主题。一、贫困与富裕历史上关于贫困与富裕有过许多思考。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哲学家斯宾塞(1820-1903)就是其中之一。斯宾塞推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说:“所有生物都必须接受‘生计日艰’的事实,而这个压力造成了普遍的进步,因为‘只有能够进化的物种才能生存’,并且‘能够生存的又必定是生物中最优秀的种类”’。他强调,富人之所以富裕…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意义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于历史学家、历史文本中的东西,而认为"历史真实"是理解过程中的一种事件,在这一事件之中,无论是"历史文本"还是理解者都不置身于事件之外,而是置身于事件之中,历史的意义只有在这种理解事件中才得以发生和呈现。  相似文献   

15.
犬儒学派和居勒尼学派同属于小苏格拉底学派,但他们由于对苏格拉底的“善“的理解的不同而分为两派,犬儒学派坚持认为“善“是德行,因此最高的价值是道德,而居勒尼学派认识“善“是快乐,因此在价值观上就应该把快乐放在首位,人生在世就应该追求快乐。通过比较两派伦理思想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伦理思想在源头上的分流,并对后世伦理思想的分析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南竹 《东北之窗》2008,(18):58-59
许多人都认为美国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有些法律简直"健全"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步。有些法律条文乍听起来你还以为是一则幽默小品。这些令人喷饭的搞笑法律的确存在于美国各州的地方法律条文中,因此在理论上来说它们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7.
"恶的存在"作为"上帝存在"的反驳,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西方神学家和哲学家。为此,西方宗教哲学家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以"神正论"为代表。而在斯温伯恩的解释中,上帝的恶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善。上帝总是全知全能的,这样就和传统基督教的教义不会产生冲突,同时也在文章的论述中克服了"神正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2014,(6):80-81
<正>好的教育必然是孩子自由地学习。此中"自由",就是教育应该回到每个孩子自身的认同上,让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整合于学习之中,生长于学习之中。马拉古兹认为,"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如同民间故事中的"龙之九子",我  相似文献   

19.
读了李志宁同志于《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2月刊上发表的《"计划经济"在我国到底存在了几个年头?》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感到颇有新意,有不少启发。但文中有些观点却不敢苟同,这里仅就计划经济在我国存在时间问题与李志宁同志商榷。我认为,要研究计划经济在我国到底存在了几年?必须先弄清什么是计划  相似文献   

20.
杜蓉 《新西部(上)》2010,(3):111-111,110
本文试图从<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看纳撒尼尔·霍桑的善恶观,探究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什么是真正的罪恶.人是善良的?还是罪恶的?通过<红字>这本小说,霍桑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善良,也不可能是绝对的罪恶.他认为罪恶无处不在,罪恶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真正的善与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们无法从其表面来判断究竟是善还是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