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阐述各城镇化阶段工业集聚影响城市利用外资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含城镇化门槛效应的FDI区位选择模型,运用2003~2013年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影响城市外资的城镇化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且以估计的36%城镇化率为门槛值,该影响会呈现"倒U型"变化轨迹。分组回归结果表明,在较低城镇化阶段,由适度工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效应等正外部性对城市利用外资有着正向作用;而在较高城镇化阶段,由过度工业集聚产生的拥挤成本等负外部性则会对城市利用外资形成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质量评价与高质量城镇化的推进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红键 《改革》2021,(1):134-145
明晰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状况,是推进和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质量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城市之间、人地之间的结构关系,高质量城镇化则是指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内部融合、城市体系优化、人地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利用四个维度八个指标对2013年以来我国总体城镇化质量和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总体城镇化质量不断改善,各省份城镇化质量呈现显著的地方特征,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标与城镇化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应针对各地城乡发展差距的不同特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促进城市内部融合;推进各地中心城市带动省域城市包容性发展,促进城市体系优化;创新推进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建设用地,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系统耦合视角,以城镇化进程迅速的西部地区陕西省为例,对其2005—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优化了城镇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生态安全发展速度,两者的不协调趋势呈扩大状态;2005—2016年,陕西省的城镇化系统与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不协调衰退、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生态安全的滞后将成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立新  刘松柏 《南方经济》2017,36(10):126-140
文章利用2003~2014年的全国253个地级城市的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分析。实证发现:环境库兹列茨曲线客观存在,但不同城市不同污染物到达临界点时间并不一致;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环境库兹列茨曲线(EKC)为双向的倒U型关系。城镇化与环境污染也相互影响,但城镇化只有处于较高水平时,环境污染才会阻碍其发展。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会加剧本地环境污染,周边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会降低本地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作为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单元,细化研究尺度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具有更科学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城镇建设水平、城镇化推进效率、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从县域尺度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第二,城镇化质量表现出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特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差距大;第三,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但半数以上的县域城市处于"低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阶段,同步性高但发展水平低是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背景下的发展战略.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评价应遵循的原则、需兼顾的主要方面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评价的定性指标体系,并借助该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某省会城市所属县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具体测评,旨在为科学测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揭示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律,弥补定量测评的欠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2006~2016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西安市土地城镇化指数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分别从2006年的0.064 9、0.096 9增长到2016年的0.921 0、0.977 1,整体上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②根据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来衡量,可将西安市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安市城镇化进程经历了失调阶段(中等失调等级)-磨合阶段-协调阶段(良好协调等级)。西安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在政策范围内,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将城市发展重心放在土地与人口的协调发展上,以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志燕 《山东经济》2009,25(6):143-148
本文根据城镇化内涵,从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建立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质量指数的概念,对山东省2003—2007年度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采用锡尔(Theil)指数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差距基本格局变化不大,但区域内的差距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应引起足够重视,而西部地区城镇化具有低水平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     
《天津经济》2013,(1):84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  相似文献   

10.
《迁徙风暴——城镇化建设启示录》作者:李从军主编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简介:本书梳理了全球视野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与时代演替,总结了全球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发展战略和运行模式,并深入调研国外10多个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就城市环境建设、城镇化软实力建设、城镇化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听取数十位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世界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远景进行了战略展望和政策前瞻。  相似文献   

11.
赵爽  刘文亮 《科技和产业》2023,23(2):128-136
发挥城市现代化作用,高质量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问题。以河北省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与测度;利用ArcGIS10.8对测度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基于Robust模型探究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整体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增-降-增”式趋势,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到优质耦合协调;(2)各地市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协调特征变化较大,至2019年仅有6个城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发展;(3)城市化水平要素、经济发展要素、城市文明要素、环境治理要素、人口就业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产业结构要素,社会发展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的问题不在于征了多少地,建了多少楼,修了多少路,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发展需要从点滴做起,需要逐步完善管理体系。据媒体披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10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很快就要出台了。此次《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毫无疑问,这张新蓝图会为从市长到农民工的全国人民带来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并基于改进后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均呈逐渐增长趋势;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城镇化质量滞后型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偏离程度均有所降低;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东部和中西部空间分异,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基本协调发展。基于此,未来应转变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从"量"到"质"的观念转变,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城镇化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测度,且都是以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为依据.因此,本文经过对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进行广义和狭义的探讨,认为城镇化质量反映城镇化发展的优劣程度,是城镇化数量的补充.具体包括城镇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推进效率两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包含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我国2009—2018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试点对于首批试点的长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对长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试点政策对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问题的影响大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型城镇化试点对城镇化水平影响作用呈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比于自身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易受新型城镇化试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首批试点提高了长三角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因此,新型城镇化试点可适当向欠发达地区推广,它在缩小我国东西部城镇化发展差距上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甘肃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关系。城镇化进程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来反映。城镇化水平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及文明进步程度。国际通行标准认为: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初级阶段,在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发展成熟阶段。按此标准,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3个城市已进入城市发展成熟阶段。甘肃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前10年,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目前尚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9年的34.78%上升至2008年的45.68%,每年上升1.1个百分点,是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十年。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发展更快,有必要研究这些城市的发展质量,即城市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率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化泡沫在城镇化进程中慢慢显现。本文:首先,通过计算长三角经济、人口、空间城镇化泡沫指数与综合多指标的生活质量城镇化泡沫,指出长三角城镇化泡沫趋势最明显的城市;然后,通过计算全局Moran’s I指数了解城镇化泡沫空间相关性;最后,总结城镇化泡沫城市的特征,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化的研究现状,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和发展途径进行阐述。分析邯郸市城镇化发展的特征,立足于城乡统筹视角对邯郸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针对邯郸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萌 《改革与战略》2014,(11):104-107
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城镇化进程在时间上表现出动态演进性,其动力机制也经历了由一元化、二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之中,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之一,但是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过程。城市文化通过引领城市转型,提升城镇化质量;形成文化生产力,增加城镇经济张力;彰显人文精神,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培育文化生态,推动城镇文明发展;塑造软实力,加速城镇现代化进程等来驱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提升城市文化动力,应从五个方面着手: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城市文化管理体制;建设文化市场,完善城市文化经营机制;加强文化交融,促进城市文化传承创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适宜环境,推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