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实践,也是在新的科技创新范式和国家科技发展方针下,我国创新体系转型发展的突出表现。文章从基本情况、科研基础、创新能力、科研实力、创新效益和社会影响6个方面调研了部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情况,分析了新型研发机构在知识和技术集聚、资本集聚和人才集聚3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生态的影响,提出了政府要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引导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要主动融入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盛玥 《江苏科技信息》2023,(13):7-10+14
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文章阐述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扬州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现状、典型案例,指出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对江苏省内典型新型研发机构的系统总结,结合实际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巩固产业基础、聚焦人才引培、推进机制创新4点启示,为扬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以打破身份、地域的界限,采用全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人才服务,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文章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分析,探析新型研发机构出现的社会土壤以及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的重要意义。文章吁请政府部门在关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同时,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新型研发机构肩负发展产业、引导创新资源下沉的重任。在加快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源头技术供给,融合机构能力“提质增效”“创新变现”是当务之急。以江苏省县域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代表城市常熟为例,实证调查机构的根植表现,提出产业支撑匹配度、产学研合作深度、市场化能力、政府的靶向支持等五大要素,建议构建部门协作的联动体系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内涵型”增长。  相似文献   

5.
新型研发机构是大学、政府、企业在深度合作基础上形成的一类新型研发组织,是顺应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产物.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各地系列相关支持政策的纷纷出台,新型研发机构这一新生事物加快在全国各地建设成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也推动越来越多的成果转移转化,成为一股重要的新兴科技创新力量.文章以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  相似文献   

6.
邢斐  明文彪 《浙江经济》2023,(10):42-43
<正>通过积极开展“身份“认定、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优化高端人才“引培用留”体系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宁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作为新时代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新模式,新型研发机构逐步成为地方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宁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起步较早,初步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为提升宁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7.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活力,将改革作为推进人才发展的“引擎”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文章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对象,紧扣人事制度创新这一主题,从岗位设置的角度,在扎实开展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岗位设置对新型研发机构人事制度创新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破解难题,推进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8.
韩迪  王辉 《科技和产业》2022,22(7):124-129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研发机构的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符合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归纳总结地方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要点及典型做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济宁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从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等5个方面提出济宁市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的对策建议,为当地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举措。新型研发机构的诞生符合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契合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现实,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的重要抓手, 也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从实践角度出发,梳理国内外典型新型研发机构情况,深度分析其多元化、混合型的核心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出台,各高校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呈现井喷态势。然而,新型研发机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因此已逐渐触及各类瓶颈问题。文章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层面的深度剖析,针对这些原因,设计了解决该问题的基本研究框架。应用该框架,从目标、模块和因子3个层面,找出了影响该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对因素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的迭代运算,将因素的重要性按照从低到高划分为3个层次。最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双创浪潮中,新型研发机构正在联通政、产、学、研、金、介,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地把科教资源优势变为现实发展优势,把科技创新潜力变为转型升级动力。文章以常熟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为例,探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背景、运行机制、运行现状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为当前如火如荼的各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供个体范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徐州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现状、典型案例,指出徐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关建设思路与对策建议,对推进徐州市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铖  林君妮  郑夏雪 《科技和产业》2023,23(11):222-228
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需求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创新投入、运营水平、创新产出三个维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AHP-EWM)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再采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福建省16-18年三批次新型研发机构绩效情况进行排序。研究表明,福建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存在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产业化对接能力不强等问题。最后从政府管理视角提出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深入研究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典型做法、一般特点等,指出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引导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5.
国内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从2000年之后逐渐受到政府、企业以及学者们的重视。学者们对新型研发机构管理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了更深入了解这方面的内涵,文章以2012—2020年国内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305篇研究文献为样本,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发文数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现状进行评估与综述。结果表明:有关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围绕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性质、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背景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基于此问题,对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江苏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现状,研究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多元化投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服务机制、强化创新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新型研发机构引入区域创新体系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网络经纪人理论,将广东省颁布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政策视作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能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研发投入发挥中介作用,企业研发集中化、高管团队多元化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对企业发明专利、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盈利水平企业创新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RCEP自由贸易协定为我国石化产业贸易及转型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引领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需牢牢把握RCEP国际背景带来的机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我国传统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本文通过阐述RCEP协定对我国石化产业带来的影响,分析石化产业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探索在RCEP背景下石化产业新型研发机构的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未来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目标应逐步实现由数量建设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为推动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及自主可持续发展,从政策视角梳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及地方建设实践,分析其发展规律及建设范式。研究发现:功能定位从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主体,拓展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发服务等多方面功能定位;准入形式以评审认定制和备案制为主;注册属性以企业、事业单位为主;建设模式主要为央地共建、地方政府主导和大型企业主导建设;多元筹资是重要特征;治理结构采用理事(董事)会治理下的院(所)长负责制;用人机制具有灵活、多样、市场化特点;(8)持续的价值输出是可持久发展的核心条件。基于政策分析及地方建设实践,在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筹资模式、用人机制以及培育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跨国研发机构在北京发展的五个特点以及五大趋势,从知识创造、技术转移、技术溢出、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跨国研发机构对北京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分析了跨国研发机构在融入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四多四少”,最后提出了促进跨国研发机构在融入北京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