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民事诉讼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选择有关程序和程序有关事项的权利。伴随程序理念的转换,我国诉讼法急需确立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选择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步入市场经济后,诉讼法学者们开始以模式的概念及理论来分析我国诉讼法的程序构造,对诉讼模式进行效益的分析能帮助我们选择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更有利于诉讼效益的实现,我国应实现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刘小雪 《魅力中国》2011,(2):159-160
在民事诉讼中建立和完善法官释明制度,是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司法改革的潮流。释明制度是对古典辩论主义诉讼模式的修正,有助于协调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诉讼中的关系。本文拟从理论方面为释明制度寻找依据,同时提出在我国建立该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徐昕 《魅力中国》2008,(2):113-118
程序自由主义之局限要求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重新分配程序控制权。当事人自主与法官职权在程序控制中的动态均衡,决定了不同诉讼结构、模式及其功能的差异。本文以英国民事诉讼中法官的职权作为考察模型,通过分析英国法官在民事诉讼中职权的强化、构成及特点,阐明了有关对抗制诉讼及程序控制权的普遍性误认,并就法官职权强化意味着对抗制终结之主张提出质疑,揭示了两大诉讼模式自我修正、不断靠近的融合趋势,并初步论及民事诉讼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兰宇 《魅力中国》2010,(29):153-153
本文从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传统定义和性质出发,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证明责任在经济学上的定义;通过对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经济分析,得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更具经济效益上的优势;运用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模型对举讧责任倒置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刑事审判中的诉讼控制因素,是刑事审判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以此要素来衡量我国的刑事审判模式,我国的刑事当事人的程序参与相当有限。这不符合程序正义的内在要求,也不利于实体公正的实现。尤其是在量刑环节,存在严重的参与缺失。应当构建专门的量刑程序,以保障刑事当事人的诉讼控制权,使其充分参与诉讼,进而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首先阐述我国审判对象确定的立法、司法状况,比较分析市场经济国家当事人庭 前确定争点程序,论证了改进我国民事诉讼审判对象确定制度的必要性,建议立法中确定当事人主导进行、法院协调组织的庭前准备或争点确定的专门程序,增设“法院的判决不得超越或变更当事人诉讼请求事项的范围”的条款,从而保障当事人的民事诉讼的处分权、辩论权、实现当事人诉讼目的多元化,提高诉讼效率、效益的诉讼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吕春娟 《发展》2003,(9):14-15
举证时限制度的含义及价值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依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举证时限制度体现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理念,其中心含义是当事人提交证据应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不可任由当事人自便。在这个意义上,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与举证时限是等值的。与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相对应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在这种诉讼模式下,法院有调查收集证据的职责,因而不会给当事人提出证据的行为限定期限,也不会让当事人来承担举证迟延的法律后果。然而,这…  相似文献   

9.
罗毅 《特区经济》2008,(2):240-242
在民事诉讼中,为了获取胜诉判决,当事人通常会竭尽全力主张和举证。由于纠纷案件的复杂性、当事人以及代理人的诉讼技能参差不齐,当事人偶尔也会提出与己方主张相反,有利于对方当事人的证据。依据自由心证原则,在不违反辩论主义原则的情况下,法官可以通过证据共通原则做出自由的事实认定。证据共通原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在证据认定程序中的体现,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0.
燕燕 《理论观察》2009,(4):84-86
辩论主义一直是民事诉讼理论界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强调当事人自我责任的辩论原则是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在民事诉讼中的反映。它的产生顺应当时的社会发展,但在以后的近百年变迁中,也始终伴随着对其内涵的全面限制和修正,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协调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作用分担,不断强化法院协助当事人提供事实和证据的职能。在尊重辩论主义的基础之上,修正和完善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辩论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张正昇 《发展》2011,(5):118-119
一、当事人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当事人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来说,狭义当事人是指民事诉讼程序中起诉和应诉的人,起诉的人为原告,被诉的人为被告。广义当事人不仅包括原告、被告,还包括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笔者认为,共同诉讼人不过是原告或被告的一种复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杨硕 《魅力中国》2011,(20):150-15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商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多,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运用,程序简繁分立是从总体上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诉讼成本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完善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本文主要探讨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以及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有效对策,以期推动简易程序诉讼制度的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13.
宋纪伟 《魅力中国》2010,(6):120-120
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规定来看,民事诉讼法将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同时赋予了法院和检察院,而当事人仅有申请再审权,此制度导致了再审程序启动主体非一元化弊端和当事人在启动再审程序中地位被弱化的弊端日益突出.必须加以改造,本文拟通过构建当事人首先申请原则来提高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何成 《理论观察》2013,(6):64-65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何成 《理论观察》2014,(6):83-84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6.
关于程序保障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问题,观点纷呈,但都不甚确切。理性来看,程序保障应当作为民事诉讼的一种理念,具体可落实为民事诉讼程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民事诉讼当事人取证权利有限、欠缺程序保障,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往往陷入取证不能、举证不足的困境.为此,应当从规定当事人之间对于对方取证的协助配合义务、规定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的制裁措施、明确规定法院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保障义务等方面加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8.
许文峰 《中国经贸》2009,(4):137-138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区别显而易见,孰优孰先之争愈演愈烈。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真正的程序正义理念仍然未能如愿地在我国建立,以致与社会正义的目标相差较远。本文以程序正义实践的差强人意,介绍学界对此的争鸣,然后从分析它的内涵和基本属性着手,得出确立程序正义至上理念的途径在于现阶段确立自治性的程序模式。  相似文献   

19.
法院调解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一种诉讼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最具有特色的制度创设,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司法理念不断更新,法院调解的弊端逐步显现。完善法院调解应做好以下几点:建立审前调解制度;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程序;明确法院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强化程序法实体法约束。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着一些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的转换情况,但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此规范的并不明确,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来填补我国立法上的空白,并且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民事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的转换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