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新闻是经济生活所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经济新闻不等于经济工作,在经济新闻写作上要避免平淡、肤浅、枯燥、呆板、数字堆砌等弊端。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闻报道要摆脱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的弊病,必须使报道题材活起来。为此,捕捉题材要考虑不同受众的注意力和信息需求;选取题材,心理装着群众;搜寻题材要在报道深度上作文章;展示题材要注重文图表达技巧,形式新颖。  相似文献   

3.
旁观     
不知从何时起,“年终报道”演变成了媒体,特别是财经类媒体的“集体血拼”:年度最重要经济新闻、最重大经济事件……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人来说,与经济、财富等字眼相关的人和事,确实具有无法抗拒的魔力。[编按]  相似文献   

4.
臧晓姝  武延 《黑河学刊》2004,(1):103-104
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主体思维、动态思维、多方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相结合方式,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及时触及市场经济新变化、新热点。对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选准切入点,要以反映、引导经济行为,整顿规范经济秩序为出发点。经济新闻要展示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选择典型人物最具代表性、最具时代特征、最能说明主题的事件报道出去,这样经济报道才能写深、写透,才能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要改革写作模式,在选材、立意、表现开工上刻意求新,挖掘经济报道的理性深度;多运用思辨性语言、群众话的语言,破平直重描绘,善用动词,这样经济新闻报道才能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关丽明 《理论观察》2009,(6):155-15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经济报道也在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唱重头戏,但一些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不容乐观,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仍呈一定的滞后性,在报道面、报道深度、文风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差距。往往编采人员费了很大的劲,仍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如何把可读性相对较弱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鲜活,提高经济类专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广大读者都爱看呢?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现代传媒常用的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而采取的策划手段,其目的是力求使传媒的新闻报道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受众多方面的新闻信息需求。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记者报道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甚至如水中月、雾中花。如何选新闻切入的角度,将直接影响新闻价值。本文就如何选择新闻角度,谈了一些成功实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向新世纪,新闻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变化。原有新闻的内涵“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语,普遍的说法)被新的内涵所代替,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在原有的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等基础上,又增添了时政新闻、农业新闻、工业新闻、教育新闻、军事新闻、交通新闻、文化新闻等。作为三大传播媒体(也可以称为四大传播媒体,即新增加的因特网)之一的广播,也必然显露出新的发展态势,尤其…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何时起,“年终报道”演变成了媒体,特别是财经类媒体的“集体血拼”;年度最重要经济新闻、最重大经济事件、最受关注的企业家、最受尊重的企业、最赚钱的行业……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人来说,与经济、财富等字眼相关的人和事,确实具有无法抗拒的魔力。但是,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经20多年之后,当人们从对财富、对GDP的狂热迷恋中解脱出来,开始追求幸福指数更高的完美生活时,作为时代变革见证者和人类文明记录者的大众媒体,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关注视觉和关注群体。否则,“血拼式”的年终报道最终可能蜕变为媒体圈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甚至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新闻鸡肋。  相似文献   

10.
张金玲 《理论观察》2009,(6):167-168
2008年末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在2009年开始席卷全球,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严峻考验。在这危机中,我国的经济界人士也在思考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与发展,而作为新闻媒体对于经济新闻的思考也该加深一步。如何更好的报道好经济新闻,让经济新闻充满活力与独特的魅力,可以从以下三种视角来考虑。  相似文献   

11.
以新媒体语境下经济新闻报道模式研究维度为视角,从新媒体和经济新闻的概念梳理入手,研究经济新闻传播存在的可读性差、信息服务水平较低、新闻报道缺少分析性以及互动性弱和虚假新闻较多的问题,提出在新媒体语境下经济新闻报道要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增强更多的经济语言、加强深度经济新闻报道和选择民生视角报道经济新闻等策略,满足受众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新闻在各大报纸、电视、网络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当前的经济新闻媒体报道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很多读者不愿看经济报道.如何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已成为新闻媒体完善的首要使命.文章从经济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读者提高经济新闻的关注度的策略,以便让经济新闻的传播实现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媒体聚焦     
《中国经济快讯》2014,(48):94-95
12月10日,有数十家媒体对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经济之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经济网等新闻网站;新浪网、腾讯网、网易、凤凰网等门户网站;以及优酷视频网,侠客岛、国资小新等新媒体。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 ,新闻报道的策划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而适应电视新闻特点的电视报道策划 ,更显示其大有可为的前景。电视是教育人民 ,鼓舞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宣传工具 ,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鉴于电视覆盖面大 ,受众面广的优势和长处 ,必须强化节目的表现力 ,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为此 ,电视采编人要不断增强策划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一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对于报道主题的确立、报道方式的选择、报道角度的选取、报道手段的运用、报道时机的把握等 ,无时不在进行筹划和谋划。如不承认策划的存在 ,…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以及全球性的经济竞争,作为新闻媒体面对经济形势怎样搞好经济类的报道工作.或者说怎么样抓好经济新闻,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作者从自己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总结几年工作的报道实践体会.认为在新闻战线上要做好经济报道工作大体需要具备以下几条要求.即:一要全面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熟悉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二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经济理论;三要具有从社会学角度选取经济学主题能力;四要深入了解被采访对象情况,具有把硬材料进行软处理的能力;五要具有多视角看问题,善于从冷门中提出热点新门,并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能力;六要具有从全方位、全局性采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陈旧模式,如:用简单化的思路看待现象,出现一厂一店、就事论事式的报道;用绝对化的思路探讨经济问题,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报道模式;用终结式的思路评价经济形势,出现错误的舆论引导用见物不见人的思路报道经济活动,忽视了人的思想、观念、素质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等。这些陈旧报道模式的出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的思维受到了常规思路的束缚。因此,经济新闻工作者只有破除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拘一格,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创新思路,经济报道才会常写常新。一、跳出…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美国的年增速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众多的创意产品,以及其营销和服务,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形成了一股席卷世界的创意经济浪潮。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及各具特色的方式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8.
新闻策划是我国新闻界在改革中兴起的一种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谋划的手段与机制。在新闻界兴起这种与以往不同的报道方式的同时,新闻界、新闻理论界亦开始了对“新闻策划”问题的连续探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闻策划的价值,现行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旨在使新闻策划更好地指导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分享经济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使用权分享"的本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和污染。文章定义了分享经济的概念,多角度分析了分享经济的特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挖掘了分享经济蕴含的价值。并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构建和完善参与者权益保障机制、建立与分享经济相匹配的统计体系等对策措施,目的是为解决现实分享经济实践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搞好新闻摄影在技术上下功夫是对的,但是光靠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懂得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掌握形象宣传的特点。提高图片报道质量的根本,在于摄影者要不断地学习和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健康的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