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言论自由的内涵、范围和限制及网络言论自由不加规制引发的社会问题、侵权行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提出了七点建议:完善网络行为立法,为打击网络不法言论提供法律依据;规范上网实名制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网络的日常行政监管;依法严格管理网络服务提供商,促使网站严格审查发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制裁措施;网络言论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应该倒置;将网络言论侵权刑事案件列为公诉案件;打击网络言论不法行为与保障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应当并重。  相似文献   

2.
刘凡圆 《发展》2014,(5):83-84
科技发展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极大地方便了作者迅速而且广泛地传播其作品,同时便于读者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电子设备搜索到要找的作品,这一趋势也使得传统的著作权制度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从网络著作权侵权的特点分析入手,梳理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各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侵权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版权维护中,网络公证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证据收集手段。但是。网络公证如何能达到真实、公正?近日,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规范网络证据保全会议上,与会专家对最近七学诉某IT企业侵权所举的网络公证书提出了质疑,并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网络公证。  相似文献   

4.
程新治 《特区经济》2007,(3):241-243
网络出版物著作权侵权时有发生,网络出版物著作权具有经济属性,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成为了侵权的趋动因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救济与保护措施来规避网络出版物著作权侵权问题。这些措施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保护、推行集体管理、加大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蒋洁 《改革与开放》2014,(11):48-49
大数据时代迅速提升的数据处理技术与日益拓展的广域网络应用使得传统的规制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行为的法律法规难以取得良好成效。深入探讨大数据环境中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在媒介、对象、情况与危害等方面的特殊性,矫正有关侵权特性的认知偏差,是完善本领域侵权责任认定与承担机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著作权补偿制度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今的数字网络时代,私人复制行为很普遍,特别需要构建版权补偿系统。而数字环境中的传统著作权补偿制度正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可以从解决当前的数字复制问题开始,利用网络流量采集和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提供商支付报酬后,将受保护的作品传递给网络用户。这种补偿运作模式,直接将补偿资金的收集和分配与在线下载和传播工作联系起来,更符合中国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使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严重侵害,网络侵权已成为著作权侵权案的重灾区。网络著作权应充分利用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构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明确网络著作权侵权赔偿标准。同时,网络著作权人还可以采取控制接触作品、控制使用作品、保证支付报酬等技术措施,从而保证网络著作权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传播信息方面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随着其深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其又带来了一系列著作权方面的问题。目前,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案件层出不穷,这种网络侵权行为呈现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法律管辖、网络著作权保护遭遇的问题、构建全新的法律保护制度出发,探究我国的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并为解决实践中的网络侵权案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也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由于用户、网络黑客、网络服务提供商等的安全威胁,使得电子邮件隐私权变得脆弱不堪.加强电子邮件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加强立法和制定电子邮件隐私权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柯燕萍 《黑河学刊》2013,(1):109-1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迅速发展,著作权的保护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因其载体的特殊性,传播更为迅速及广泛,而大多著作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允许,"盗版"猖獗,侵权严重,同时打击盗版力度也在加大。但这又涉及网络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许多合理使用也被认为是侵权。如何在著作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寻求利益平衡,建立一种良好机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云芬 《特区经济》2004,(10):167-168
<正>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在2004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就记者提出的我国将如何应对网络文章侵权问题时指出,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的立法问题已被列入到国家的立法计划中。阎晓宏说,互联网条件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国一是在制定互联网条件下的规范网络服务商的部门规章,同时,通过与国家法制办的合作,新的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的立法问题已经被列入到国家的立法计划里面,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加紧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和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的专家也正在一同协商和研充这个问题。 新技术条件下的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据阎晓宏  相似文献   

12.
贺志忠 《魅力中国》2014,(3):357-357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是著作权行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许可面临着重重障碍。著作权是一种私权。著作权的保护和限制,体现了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精神。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海量作品、海量作者引发的海量许可、海量侵权带来了著作权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因此许可模式的不断创新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实现许可效率与传播效率的同步提高,法定许可、集中许可与公共许可采取了不同方式,各自的适用范畴也成为著作权法修改中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管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杏飞 《特区经济》2006,210(7):314-315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是通过网络侵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侵权案件,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确定管辖的依据有别于一般侵权案件。确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必须立足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以未来《民事诉讼法》构建的三审终审制为制度背景,有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实体权益与程序利益。原则上以协议优先和原告所在地为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以基层法院作为初审法院,适当兼顾案件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邹岿 《特区经济》2010,(1):252-254
在BT下载过程中,BT软件开发商在BT软件具有实质性的合法用途的前提下,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BT用户如果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也未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而网络服务提供商是否需要承担民刑事责任则依其提供的服务类别和行为性质而定。并且通过分析侵权预防经济学模型后可知,社会边际成本曲线和社会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代表了最佳的BT侵权处罚威慑力和最少的BT侵权社会总成本。  相似文献   

15.
王静莲 《魅力中国》2010,(32):140-14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侵权现象屡见不鲜,新型侵权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给传统著作权法带来新挑战,如何更好的保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仅从分析目前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等问题入手,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卉  薛建 《中国高新区》2003,(11):48-49
经济全球化已使得电子商务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实力较量的重头戏。它利用TCP/IP公众网络和技术进行在线交易和商业作业,涉及的对象包括:金融机构、商家、生产企业、网络服务提供商、个人用户、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电子商务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支付型业务和支付型业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上黑客的破坏活动也随之猖獗起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品一般既符合传统作品的构成要件,又符合法律关于网络作品的特别规定,包括上网作品和网上作品。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认定时依然要适用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这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件。网上著作权侵权主要有将网上作品下载并发表到传统媒体上、将传统作品上传到网上、链接、浏览以及网页抄袭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传统知识产权理论中又出现了以博客版权为代表的网络著作权的新内容,其范畴不断扩展,包括网络传播权、网络复制权、技术措施权等。而在网络著作权保护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取证困难、技术保护措施缺乏、被侵权现象严重、版权归属混乱等,我们应当从立法、技术等不同层面,对其规范,以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本文试从博客版权的角度,对网络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包含的范畴、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方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优质平台的同时,也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及侵权责任,为解决网络作品侵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条例的实施对于均衡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网络著作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良培 《西部大开发》2011,(11):37-37,40
近年来,侵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情况日趋严重,表现出隐蔽性强,犯罪现场流动性大,证据易毁损、不易收集的特点。应采取适当拓展诱惑侦查取证手段的运用,加强电子证据的收集,提高专业技术的鉴定水平,扩大公证取证方式的适用,完善证据的保全等对策,以适应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