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9月正式公布了国际金融监管新框架《巴塞尔协议Ⅲ》,首次将逆周期资本缓冲这一重要工具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机制。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及《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的基础上,测算了2000年至2013年我国应计提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对《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结合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监管的目标就在于通过监管手段弥补市场运行不足,熨平经济周期给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波动,因此,逆周期监管,有利于配合中央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促使经济加快复苏步伐,同时,对于防范银行业风险、保障银行业整体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总结了银监会成立以来,积极倡导逆监管理念及采取的逆监管措施,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提出了逆周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次金融危机表明,信贷周期及其内在顺周期性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也因此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中心目标。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作为判断信贷顺周期程度的表象指标反映了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中国与日本虽同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国家,但在二者信贷顺周期性的调控方面却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信贷顺周期现象显著,而日本在2003年后则出现了阶段性信贷逆周期情况。这不仅体现了日本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的卓越成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在未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林子豪 《中国经贸》2013,(16):13-14
经济周期波动与国民经济运行轨迹具有相关性。结合经济周期理论,评价和反思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其所产生的问题,分析和探讨行业周期性低谷的扩张策略、行业周期性波峰的收缩策略、以及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对制造业的导向。将逆周期策略研究纳入企业发展视域,进而提出运用逆周期战略是制造业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贾春阳 《中国经贸》2014,(15):176-17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讨论、研究,本文在阐述宏观审慎管理概念提出的背景下,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应有之义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关注的焦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在详细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体系顺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综述,并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姝黛 《南方经济》2020,39(5):1-17
文章基于经济理论变迁,梳理了近代以来西方预算平衡与政府债务理论变迁的主要趋势,探讨了古典经济学年度预算平衡理论与凯恩斯财政革命后的周期预算平衡理论,及其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使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财政周期选择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采取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国家能够更好地约束债务风险,该实证结果在不同债务警戒标准下均保持稳健。当前,为了有效约束财政风险,我国应避免进入顺周期财政陷阱,建立可控债务风险的逆周期财政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投资银行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出了种种问题规模过小,业务单一,人才缺乏,监管不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投资银行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加快整合,扩大规模,还必须实施金融创新,实现投资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同时还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8.
依据研发投入的周期性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以2009至2014年中小板599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探究融资约束下企业研发投入的周期性特征。主要结论有:1企业R&D投入受到营业总收入、GDP年增长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未分配利润、财务费用和总资产的显著影响;2企业R&D投入在宏观层面表现出逆周期特征,而在企业层面表现出顺周期特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受到显著的内外部融资约束的影响,阻碍了研发支出的机会成本效应;3企业R&D支出对内源融资的依赖性强化了企业层面的顺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资本监管的视角,讨论了我国的金融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大而不倒”问题。基于银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监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也存在一定的“大而不倒”特性。在过去10年间,由于我国实施了逐步严格的监管政策,这种周期性是有所增强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将有助于进一步规避金融周期性带来的损失,而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更应当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我国50家城市商业银行2005-2014年度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单步系统GMM估计,论文研究了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审慎监管压力和股权异质性结构特征对资本缓冲周期性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商行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呈现负相关,即资本缓冲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而处于审慎监管压力下的城商行,其资本缓冲的顺周期性特征较其他城商行有所减弱。此外,股权特征中控股性质和有无境外投资者持股可以影响城商行资本缓冲的顺周期性行为,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对于城商行而言,要加强银行体系的建设,建立“缓冲资本池”,并执行监管部门的审慎政策,以保持自身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正>一、金融内生稳定机制金融内生稳定机制是一国金融监管机构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而制定的监管目标及具体措施。考虑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稳定问题存在复杂性、非线性等性质,因此本节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资本缓冲机制的逆周期性。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存在顺周期性的特征。企业基于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将扩大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基于企业资金需求的扩大和宏观经济的良好预期则会扩大信贷规模,大量资  相似文献   

12.
投资银行监管体制从属于一国的证券监管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就是对投资银行的监管。本文从国际投资银行的监管经验入手 ,分析了面向WTO的挑战 ,我国投资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重庆保监局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打击保险市场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保险业的稳健运行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在人力少(26人)、监管区域广(40个区市县)和监管对象多(近800个机构,2.4万名从业人员)的矛盾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庆保监局为有效监管市场主要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经营监管“打苗头”。即始终保持着对保险市场发展和保险机构违规经营行为的高度敏感,将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防范关联交易风险,无论对银行本身还是整个金融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界定关联交易的定义范围,加强关联交易管理,防范商业银行关联交易风险,有利于促进银行的安全稳健经营,有利于保护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审慎监管规则,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5.
出境加工业务作为加工贸易创新业态,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地区协同发展和提升跨境区域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准确把握出境加工的内涵、特点、发展效应、监管措施等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促进策略,对于推动出境加工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外部加息带来国际资本外流冲击时,结合中国经济结构及运行特征,在管理浮动汇率中加入汇率逆周期因子,研究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宏观审慎政策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基于外国货币政策调整的逆周期因子的汇率稳定效果优于其他政策,在管理浮动汇率中引入逆周期因子,能够更好地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在实施逆周期准备金率时,管理浮动汇率中加入逆周期因子能够抑制汇率过度贬值的顺周期行为,平滑汇率波动,同时辅以再贷款利率的调节,有助于平滑国内债务波动;在管理浮动汇率下加入逆周期因子,能够降低社会福利损失。文章提出,货币当局应构建完善的动态汇率逆周期调节机制,注重其与汇率浮动管理、准备金政策和再贷款利率等宏观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分析,提出了"基于规则"与"相机抉择"相结合、拨备制度与资本监管制度相互配合、重视历史数据积累和逆周期超额资本调整的有效性评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蔡正旺 《特区经济》2011,(11):98-100
本次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部门开始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逆周期性的动态贷款拨备计提方法。顺应巴塞尔协议III,我国监管部门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指标即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做了具体规定。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拨备现状,重点分析了这两个监管指标对上市银行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梁艳 《北方经济》2007,(12):78-79
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多采取混业经营模式,对我国目前的监管政策具有一定规避性,给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带来了困难。同样,我国各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业务和品种创新,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相互融合和渗透,混业经营的趋势也逐步加强。而我国原有的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难以对混业经营进行有效监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  相似文献   

20.
汇率的剧烈波动会对整个银行体系产生剧烈冲击,甚至会诱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保持汇率稳定对于构筑稳健的双支柱宏观审慎调控框架,抵御外部冲击,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都至关重要。为此,央行于2017年5月正式引入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格进行调节,以确保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其调节效果和影响效应一直备受金融当局和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文章将逆周期因子引入银行风险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逆周期因子的开放条件下四部门银行风险模型,分析了逆周期因子通过稳定汇率波动进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内在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VP-VAR模型和两次逆周期调节期间相关变量周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逆周期因子在短期内可以显著降低汇率波动幅度,保持汇率稳定,进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延伸,这种影响效果逐渐减弱,因而中长期效果不如短期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