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杜婷 《世界经济》2007,30(4):3-12
本文利用差分法、H-P滤波法以及Band-Pass滤波方法对中国主要经济变量序列长期趋势项进行分解,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进行检验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主要经济变量的一些典型化事实,以供政策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发比较明显的同期性,而在另外一些时期则存在着离散的倾向。通过计算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实证检验了上述结论。东来区域内贸易的增长和紧密经济联系的构筑、东亚各国(地区)趋同的经济和金融政策以及世界性冲击是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在某些时期出现同步变动的主要原因;而东亚各国(地区)内部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差异以及外部冲击的减弱是导致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在90年代上半期出现离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全球化进程中的生产非一体化、贸易一体化和投资一体化等三个维度出发,利用中国行业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和测度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指数。并且利用中国经济的开放事实进行了拟合检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Feldstein-Horioka之谜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东亚各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各国1987-2006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建立、估计和检验面板协整模型,考察各国储蓄-投资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度量国际资本流动性。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各国的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相关性要高于OECD国家,而资本流动性要低于OECD国家。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失衡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中美贸易失衡又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典型代表。将中美贸易失衡归结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论断不仅忽视了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的复杂性,而且忽视了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和人民币汇改后长期实际升值的事实。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及中美贸易差额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和组合模型,对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差额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综合实证检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一种量化识别方法并检验了该概念的存在性。在增长收敛模型中,本文运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β条件收敛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成立。分位数回归进一步揭示,收敛系数与要素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速的提升呈现递减态势,"自持"增长效应明显。通过计算实际增速与模型预测增速的残差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识别,证实其存在性并发现中低收入国家更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提出的识别方法可以有效排除短期波动与小型冲击的影响,并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速的异质性,识别结果也与经验事实高度相符。  相似文献   

7.
“东亚共同体”从概念的提出到真正成为东亚各国共识的10年,是东亚各国之间经济依存度和互补度不断提高的10年。中国已成为推动东亚共同体加速成长的积极中坚力量。对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中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的担心,促使日、韩、印、俄都力图积极加入这个合作进程。由于中国参加东亚共同体进程的势头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因而其他国家的态度也会越来越积极。尽管推动东亚共同体进程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是东盟国家,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中、日、韩之间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亚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通过B-B算法,考察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然后运用动态因子模型,提取东亚共同经济周期,并通过比较东亚各国(地区)和共同经济周期的关系,直观地判断同步性问题。最后通过B-B算法计算出来各国(地区)经济周期的数据,使用一致指数方法定量地衡量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间的同步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艳艳 《特区经济》2008,228(1):71-72
本文利用1989~2003年的银行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分析了中国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中,选用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CR4即贷款、存款和资产反映的市场集中度指标衡量银行结构,选用GDP的变动率衡量经济增长。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发现,只有CR4资产即用资产反映的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对这两个变量继续作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银行集中度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做相反的检验,结论并不能成立。根据中国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国外的银行结构变迁经验,本文探讨了现阶段适合中国经济增长的银行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有了日程安排,而“东亚自由贸易区”还停留在书面上。目前东亚经济合作主要是以3个“10+1”的形式进行。对中国来说,东亚经济合作以“10+3”形式还是“10+1”形式利益更大呢?虽然国内很多学者认为“10+3”的经济合作模式对中国来说是比3个“10+1”更优的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在把经济合作的利益抽象为外贸额增长的假设前提下,建立经济模型,用历史数据进行了回归,得出了从单纯的外贸增长角度“10+1”合作方式比“10+3”对中国经济利益更大的结论。并把模型结论结合东亚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扩展的熊彼特模型研究了能源绩效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并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和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对跨国样本1992~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经济增长方式在从固定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转变时能够有效改善能源绩效。在对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样本检验中发现,工业比重上升会改善能源绩效,而到了工业化后期则会出现抑制能源绩效的现象。在对外贸依存度的检验中发现,经济开放程度与能源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对于国际贸易的过度依赖容易导致一国能源技术进步迟缓。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制度建设中的"领导"问题--以"10+3"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仍在饱受猜忌和对抗困扰的地区,东亚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真正开始重视地区经济一体化。美国对墨西哥金融危机的迅速反应和它在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冷淡表现所形成的鲜明对照促使东亚各国痛定思痛,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郑重考虑建构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地区集团,来应对未来的风风雨雨,并处理眼下的灾后问题。 另一方面,东亚各国意识到东亚在地区一体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其它地区(如欧盟、北美),也增强了东亚各国对地区一体化的紧迫感。由于连更欠发达的非洲大陆都成立了非洲共  相似文献   

13.
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经济积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了分析,然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并不多。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不考虑经济集聚的内生性问题,会得到向下偏误的结果。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考察1999~2007年期间IMF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预测数据,结果发现,IMF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存在偏低倾向,对中国经济预测的悲观倾向更明显。其次,本文考察了世界银行的预测数据,结果发现,世界银行对世界经济的预测也存在偏低倾向,对中国经济的预测过于悲观。最后,本文比较了IMF和世界银行的预测,结果发现,二者在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准确性上差别不大,IMF稍微优于世界银行的预测;二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均存在严重偏低倾向,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预测的悲观倾向更大。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来中国省际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基于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分析了改革以来中国省际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时间和省份特殊效应、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中国省际农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条件性β收敛.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一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同时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新的理论进展和方法再次对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条件性β收敛仍然显著存在,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6.
地理、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政治关系形态表现也千差万别。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形态表现为一种典型的“软威权主义”,这种模式深远地影响了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柴国俊  邓国营 《南方经济》2012,(10):162-172
不同规模的城市通常平均工资水平不同,这可能源于能力群分、生活成本差异或者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差异并检验多种理论假说。我们发现,各种假说均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相对于地级城市的工资溢价,但城市集聚经济假说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成本差异,这与发达国家能力群分和集聚效应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区别。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模型的建立,并通过估计、检验、调整.建立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销售套数合计与其影响因素的模型.模型涉及一个被解释变量和三个解释变量,检验结果较好.文章通过对中国各地区房地产及其相关经济要素数据的计量经济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糜军 《特区经济》2009,(12):269-271
本文主要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对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与自主创新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能够促进自主创新力的提高,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因子模型为依据,使用中国等7国(或地区)的股指序列数据,通过Lee et al.(2012)的“不等方差检验”辨别中、美、日三国作为亚洲的区域性因子与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的密切程度,从而判断三国经济在亚洲的区域影响力.并联合协整检验和不等方差检验的计量结果构建了一个直观的评分体系衡量经济影响力.实证发现:中、美、日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存在此消彼长的态势;中国对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力在近年来缓慢提高,但与经济总量的增长不匹配,且并没有超过日本和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