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6年,我国持续较大顺差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明显扩大和外汇储备较快增长。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作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指出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己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六个必须”的新认识时,第四个“必须”就是“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提出要切实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四个着力”上,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按照全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文章在重点分析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进出平衡"政策取代"出口导向"政策、废除"敞口"引进外资政策、抑制国际"热钱"流入、推进汇率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如何扭转此种失衡状态的管理对策,这对我国尽快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国际收支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进一步融合,货币供应已不仅是单纯的国内问题,国外因素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在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的背景下,以相关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为依托,分析了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影响的具体路径、机制.研究表明,国际收支顺差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国内货币供应的增加,形成了一种变相的"外币替代",可能对国内金融系统的稳定带来不利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减少货币吞吐对国际收支的依赖,增强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程英 《特区经济》2008,228(1):278-279
中国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资源环境、金融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成本与风险,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外商投资的资本运作是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2002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关于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管理方式和审核的相关政策,目的是引导外商投资资金在境内有序流动,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但近年来,流动中却出现了资本金结汇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违规结汇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晋城市资本金结汇情况的调查,探讨现行外汇管理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收支相等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否则为不平衡。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称国际收支盈余;支出总额大于收入总额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称国际收支赤字...  相似文献   

8.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收支相等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否则为不平衡.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称为国际收支顺差(盈余);支出总额大于收入总额称为国际收支逆差(赤字).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环境下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从双顺差的结构入手,分别分析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形成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双顺差的规模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汇率、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力求在后危机时代促进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外经贸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规模和全球影响日益扩大.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防止通胀、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经济学称为“神秘四角”的四大变量之间.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日趋复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是当前宏观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尹浩华 《特区经济》2014,(12):163-164
近几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大幅飙升,已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造成重大影响。本文从分析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地位着手,揭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变化轨迹,探讨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收支非均衡条件下我国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湘君 《改革与战略》2009,25(11):58-61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难以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危害严重,而且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文章首先从我国双顺差的现状、成因及危害完整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不均衡的状况,然后提出我国必须采取自主积极的调控方式应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的影响,并利用蒙德尔-弗菜明的IS—LM—BP模型分析了我国当前采用的四万亿振兴投资计划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学习国际贸易应采取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结合方法,一方面从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和世界市场中的核心问题,即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形成与作用问题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又得从对外贸易在一国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四大平衡(物质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地位作用来进行分析,以便较全面地考察对外贸易同一国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本讲专门讨论国际收支及其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期,调控产生的效应遏制了经济增长过快过热,更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现象呈现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和妥善处理大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是,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国内经济形势,提出应从多种角度,综合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就如何将这些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 国际收支理论是研究关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调节机制的理论。早在三百年前,重商主义者就着重研究贸易收支问题。由于当时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基本上限于贸易项目,因此当时的国际收支即贸易收支。但是重商主义者的“贸易差额论”还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收支理论。较为系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产生于18世纪。1720年I·杰瓦伊斯首先对国际收支进行一般均衡分析。1752年,D·休谟在其《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详尽论证了其著名的“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长期以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由于连续十多年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不断积累,导致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同时,我国长期实行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不适应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的新形势,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本文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大方面分别详细讨论了各自持续顺差的原因,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有效调节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谢寿琼 《魅力中国》2009,(22):364-365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活动对国内的货币供给产生巨大影响,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增强。国际收支活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货币供给上,过快上升的物价水平和高涨的投资比例就是直接的结果和突出的表现。为了详细了解我国国际收支活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状况,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的国际收支问题。分析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过去30年间频繁发生的众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该体系安排下,汇率调整很难解决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无论储备货币国选择国际收支盈余、赤字还是平衡的政策,都难以避免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不稳定。因此,缓解全球失衡、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高丽红 《北方经济》2006,(24):85-86
近几年我国贸易融资流入结汇增速较快,资金大量净流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本文介绍了贸易外汇收结汇新政策出台的目的和作用,并结合新政策系统分析了目前外汇贸易收结汇监管中存在和可能引发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3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从该国际收支平衡表入手,解读表中的主要项目,分析我国国际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